《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社会关怀 >> 构建和谐 >>

佛法·心灵·和谐(2)

分享到:

  佛教的发展与社会的前进息息相关,社会的发展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佛教的变化,先进的社会理念与传统的佛教观念激烈碰撞,不时发出引人注目的火花,促使佛教在不断变革中向前发展。开放的时代需要开放的佛教,而开放的佛教对佛教界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对近年来全国各地蓬勃兴起的弘法文化事业的考察,佛教信徒对佛教文化的需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仅就上海而言,进入新世纪以来,各寺院团体纷纷从各自实际出发,举办了一系列旨在满足广大佛教信徒对佛教文化的需求的弘法文化活动,玉佛寺的梵乐团、《觉群》杂志、《觉群丛书》、《觉群译丛》、弘一图书馆、觉群学院、觉群编译馆等系列文化品牌,龙华寺的《华林》杂志、华林佛学院,真如寺的《真如丛书》等佛教文化形式的创立,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以宗教活动场所为平台,以积极健康的佛教文化为内容,挖掘潜力,为社会的和谐做更多的事情,是社会对佛教的必然要求。

  (二)充分发挥佛教理论中积极的心理调适功能,以期能“心安众生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竞争空前激烈,人们的生存压力日益加大,物欲化、粗俗化、冷漠化、无责任化、虚假化的社会现象滋生蔓延,给社会的稳定和安宁构成了威胁。为此,我们应该借助社会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积极弘扬健康向上的佛教文化,倡导以平常心对待一切事物和现象,以正常而又健康的心态看待社会发生的变化和自身境遇的变革。与此同时,还应该积极组织专门研究,深挖导致各种心理疾病产生的根源,加强社会道德整合功能,通过有效的心理疏导和教育,逐步抑制心理不健康人群的上升势头。

  (三)大力弘扬慈悲济世、乐于奉献的大乘菩萨精神,倡导广行布施、助人为乐的理念,积极支持社会慈善公益事业,为社会的稳定和谐、为塑造平等、友爱、正义、文明的社会大同精神而不遗余力。上海佛教界在关注社会慈善公益事业方面,有着光荣的传统。多年来,全市各寺院团体,本着慈悲济世、利乐有情的胸怀,积极支持社会慈善公益事业和救济工作,在赈灾济贫、赡老抚幼、帮困助残、希望工程等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根据中央开发开放中西部地区的总体战略,上海佛教界积极响应党中央“兴边富民,支援西部”的决策,将全市佛教界社会公益事业的重点,放在了在西部建立希望小学、帮助西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提高综合发展能力方面;包括玉佛寺在内的一些佛教寺院,还作为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成员单位,设立慈善基金或以其他形式参与上海的慈善活动。2004年起,玉佛寺每年11月都要举办“蓝天下的至爱——觉群之光”慈善演唱会,义演所得全部捐献给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用于各类社会慈善事业。上海佛教界积极回报社会、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的善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叹,对社会的稳定和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强化广大佛教徒的社会道德意识,培植“诚实守信”的精神风貌。诚实守信,是佛教徒修学生活的基本原则,也是判别一个佛教徒是否具有虔诚信仰的标尺。佛教五戒明令禁止欺骗和妄语。因此,我们可以从宣传五戒思想入手,积极弘扬诚实守信的优良传统,厉行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类的事情,诚实做人、谦虚做事,以佛教徒的真诚和信誉带动整个社会诚信风气的普及。

  (五)发挥上海的窗口作用,加强与海外侨胞以及海外华人佛教界的联谊工作,进一步开辟和发展同香港、澳门和台湾佛教界一脉相承的法缘、血缘、亲缘情谊,共同为祖国的和平统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世界和谐出力。

  (六)积极倡导佛教戒杀护生、热爱自然的理念,以实际行动支持社会公益环保事业。从缘起缘生的角度提醒社会在开发资源、发展经济的同时,尽可能充分考虑到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从慈悲、平等、护生的角度,宣扬生态平衡的重大意义;从少欲知足的角度,劝导人们爱惜生灵、保护环境;倡导健康向上的文明行为以扭转社会的不良习俗,为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而积极努力。

  人人渴望和谐,个个向往幸福;世界呼唤慈爱,人类倡导平等。永恒的和谐、不朽的安宁,是千百年来人类梦寐以求的美景。然而和谐环境不会凭空到来,也不可能形成于一夜之间。未来的恒久和谐,需要我们从心灵净化做起,踏实践行佛教的智慧、慈悲、平等、一体精神,以无私无畏的气概、以推己及人的胸襟,置身于社会洪流之中,自行化他、普度众生,凝聚全社会之力,共建和谐美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