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社会关怀 >> 生命关怀 >>

人间佛教的现代生命关怀(4)

分享到:

  佛教宣导因果报应论。报应有三种:现报、生报和后报,尽管因果报应论丝毫不存在科学依据,但它却体出现了佛教对生命的珍惜、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深切关注。在人类历史上,由于人们并不能科学地认识自然,在人类历史上,因果报应论在保护人类自身及生存环境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佛还教宣称人们只有遵从佛教规范,去恶从善,才能获得佛祖的救助,这有利于约束人们的行为,维系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
  宗教存在的价值就在于给人们以终极关怀,为人类提供心灵的家园。佛教为此设计了许多净土,进入佛国净土是佛教徒理想的人生归宿。在中国影响最大的属阿弥陀佛净土,也就是净土宗信仰的极乐世界。在净土宗经典《阿弥陀经》、《无量寿经》中描绘的极乐世界的自然环境极其美好,生活在极乐世界里的众生具有非凡的智慧和容貌,这里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和斗争,也没有尘世间的种种痛苦和烦恼,阿弥陀佛及诸菩萨对众生进行教化,通过修行,将来肯定能成就佛果。人生的理想归宿是天堂,进入极乐世界是人类的理想归宿。然“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教徒的“出世”是在世间完成的,他们在“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过程中,不仅净化著个人的身心,同时也在造福、净化著社会。人间佛教认为,人间即净土,净土就在人间。“我们要成佛,必须在人道磨练、修行,经由人道才能成佛,在其他诸道中是无法成就佛道的。”[13]太虚说:“人人皆已有创造净土本能,人人能发造成此土为净土之胜愿,努力去作,即由此人间可造成为净土,固无须离开此鲤凝之社会而另求一清净之社会也。质一言之,今此人间虽非良好庄严,然可凭各人一片清净之心,去修集许多净善的因缘,逐步进行,久之久之,此浊恶之人间便可一变而为庄严之净土;不必于人间之外另求净土,故名为人间净土。”[14]这是太虚大师作为一代高功大德对人间理想世界的美好设定,虽然实现这一理想的过程将异常艰难,或者根本就不可能,但是表达了太虚大师强烈的宗教救世情怀。
  结语
  佛教自传入中国,就一直是中国的精神结构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成分。佛教虽然有出世与入世之分,但是人间佛教著重于入世。佛教本具有人间性,生活性。人间佛教就是佛教精神在世间的实践。生命关怀的思想与修行体系,是推行人间佛教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佛教关怀人类社会的重要方面,反映了佛教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将自身的命运与社会发展的命运紧相连的积极入世情怀。
  作者介绍: 梁巧英,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讲师。
  [1] 太虚大师:《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太虚大师全书》第41册,印顺编,香港佛学书局印行本,1993年,页431。
  [2] 罗竹风:《人··社会··宗教》,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页59。
  [3] 赖永海:《佛学与儒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页1。
  [4] 杨丕樵:《关于宗教矛盾本质的分析》,《世界宗教研究》,1989年第4期,页1。
  [5] 参见陈兵:《佛教苦乐观》,《法音》,2007年第2期,页5。
  [6] 太虚大师:《我的佛教改革运动略史》,《太虚大师全书》第57册,第19编台北善导寺佛经流通处印行,页78。
  [7] 太虚大师:《佛学之宗旨与目的》,《太虚大师全书》第35册,第10编,页53。
  [8] 太虚大师:《再议(印度之佛教)》,《太虚大师全书》第16编,页68。
  [9] 佛光星云编著:《佛光学》,台北: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年,页66。
  [10]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北京: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2002年,页1215。
  [1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页383-384。
  [12] 太虚大师:《维摩诘所说不可思议解脱经释会纪闻》,《太虚大师全书》第7编,页758。
  [13] 星云大师编著:《佛教(一)教理》,佛光山宗务委员会,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印行,1995年,页611。
  [14] 太虚大师:《建设人间净土论》,《太虚大师全书》第14编,页428。(信息来源:香港宝莲禅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