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事务管理 >> 理论探讨 >>

透过佛教看管理

分享到:

    佛教作为中华文化的巨大组成部分,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思想精深,内蕴丰富。随着佛教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其研究也日渐深入和多角度化。管理学家们对佛教的管理思想的发掘与应用深感兴趣,这在印度、斯里兰卡、泰国、缅甸、美国、日本都有所体现。在一些亚洲国家如缅甸、斯里兰卡,对佛教管理学尤其是经济管理思想都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发展与实践。此外,一些台湾、日本、美国学者更是把佛教管理学思想的具体运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作为一个热门话题加以讨论,并积极付诸实践。

  提到管理,佛教很早就有一套独特的管理学。佛教自释迦牟尼佛创教以来,僧团的发展,早已具备管理的制度,虽然历经时代的变迁,僧团统领大众的管理学也与时俱进,相当高明。从《华严经》里,佛陀说三皈依:“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即可知道佛教僧团是最善于管理大众的组织。

  佛陀的管理学

  佛陀常说:“我亦僧数。”意思是说我也是僧团中的一员。又说:“我不摄受众,我以法摄众。”也就是佛陀不以领导者自居,而是以真理来摄受统理僧团大众。光是跟随佛陀身旁的常随众就有千二百五十人,佛陀是如何领导这么庞大的僧团呢?

  佛陀所设立的僧团,完全是以人格的尊重而组成,凡是进入僧团的每一成员,都必须舍弃过去的阶级、财富、名誉、地位,仅有内修果证阶段境界的差别,而无外在身分阶级的划分,以长幼有序、互敬互爱为僧团的基础。例如:比丘有比丘法;比丘尼有比丘尼法;菩萨有菩萨戒法;当僧团大众有所争执时,佛陀制定“七灭诤法”。

  中心领导,分层教育:佛陀住世时,以佛陀所制定的戒律及所说的教法为领导中心,次由有德比丘负起教授比丘、比丘尼的责任,并于每一僧伽蓝推选出长老教授师,负责照顾住处僧伽,并且随时呈报佛陀有关住处僧侣们弘法修道的情形。

  托钵行乞,和合共住:佛陀初成道度化五比丘时,即订下四依住:依乞食;依粪扫衣;依树下住;依陈弃药等四项理想生活的基本原则,并别立八不净物,告诫比丘不得持受田宅园林、种植、储积谷物、蓄养奴仆、蓄养禽兽、蓄钱宝贵物、蓄毯褥釜镬、蓄象金饰床等八种障道的不净物。其后,由于僧团的不断扩展、雨季的困扰,及慈悲垂顾信众之故,时或受衣、受请,或进而受施田园、房舍等,遂使僧团生活形式有所改变。由是,无论雨季的结夏安居,或平时的和合共处,皆形成生活上的共住制度。在共住规约上,僧侣除个人使用的衣钵等物外,其他物品、用具、床具,乃至房舍、园林等,均属僧团共有,不得据为私有。对僧团器物的维护,则有工作上的分配;于每一住处僧团中,推选一位有德的长老,领导僧侣的生活作息,及担任平时的教诫,并转达佛陀僧事的发生。然这些生活型态的演变,对整体僧团而言,仍维系于托钵制度的原则。

  六和僧团,和乐清净:奉行佛法,和合共住的出家僧团,以共同行持六和敬,作为建立僧团的基础。即:见和同解,在思想上,建立共识,是思想的统一;戒和同修,在法制上,人人平等,是法制的平等;利和同均,在经济上,均衡分配,是经济的均衡;意和同悦,在精神上,志同道合,是心意的开展;口和无诤,在言语上,和谐无诤,是语言的亲切;身和同住,在行为上,不侵犯人,是相处的和乐。

  定期集合,布萨说戒:佛陀定期于每月八日、十四(十五)日与僧众共集一处和合布萨说戒,期使散布于各处的僧侣能定期集会,以达僧团修道生活的圆满和谐。

  僧伽羯磨,民主会议:羯磨制度是僧侣“僧事共决”的最高行政中心,主要目的在增进僧伽的和合。于每月十五日定期开会行羯磨,凡有平日违犯戒律者,即于此时针对其所犯的情事加以审议、判决、处置。依羯磨的类别,可分两种:诤事羯磨;非诤事羯磨。诤事,是指僧侣间发生诤论之事,及发生破坏僧伽和合的情事。凡此,都是属于是非问题的裁判案件。非诤事,是关于僧侣的日常生活,及一般行事是否合法的处理指导,或新僧侣加入团体的裁决许可等种种生活上的议决案件。僧团的羯磨法可促进僧团社会组织的严密化,并能统摄僧侣彼此的和合互益,而令僧团成为共同遵守规律、推动爱语、利行、布施、同事的理想道德社会。

  佛经的管理学

  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经典,有关管理的方法,可以说俯拾皆是。今以大家耳熟能详的二部经典为例,略述如下:

  《阿弥陀经》的管理学:在《阿弥陀经》里,阿弥陀佛建立西方极乐世界,是善于营造管理的建筑师。他所建造的极乐世界是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宝楼阁,八功德水,微风吹动,街道皆以金银琉璃铺成,花草树木香洁微妙,重重叠叠的景观,非常庄严美丽。在西方极乐世界里,交通管理顺畅,没有交通事故;人事管理健全,没有男女纠纷;经济管理完善,没有经济占有;治安管理良好,没有恶人陷害,大家都很安全,和平互助。

  阿弥陀佛不仅是环保管理专家,更是善于领导驾驭众生的人事管理学专家。他三根普被,教导众生一心不乱的称念其名,所以生活在极乐世界里的众生,都是阿鞞跋致不退转善根的诸善上人。他所领导的极乐世界,每一个人都是尊重、包容、和乐、安详。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管理学:观世音菩萨是很高明的管理学专家,善于管理众生,以救苦救难来领众;以赐予福德智慧,满足众生的要求;以三十二应化身和众生同事摄受。如<普门品>中所说:“众生应以何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以散播慈悲,自利利他为众生拔苦予乐。现代的管理者必须具备有观世音菩萨随处应现的能力,适当的满足个人的需求,并且要建立各种有效的管理方法,以解决现代人在组织中所面临诸多问题,一如观世音菩萨的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

  丛林的管理学

  “丛林”,是僧众聚居的寺院。意思是说“丛林”中,杂草不乱生长,树木不扶而直,表示其中有规矩法度。佛教很重视群我的关系,所以有六和僧团、百丈清规等共住规约的设立,丛林寺院管理的原则,重视自我发心、自我检讨、自我规束,其目的是要创造一个和合的僧团,使正法得以久住。因此,中国传统丛林寺院的管理特色,非常重视人事的和谐与分工合作。综观丛林寺院的管理制度,有以下四点:

  选贤与能:丛林之中,寺产一切归公,且依一定规矩接纳十方来往的僧众,其住持人选亦经僧众同意,由十方名德中遴选出任,这是为十方丛林;即使是子孙丛林,也会选出有德有学的僧众担任住持,领众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