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台湾佛教 >> 团体 >>

都市地区佛教团体活动多元化及选择性提供模式之探索性分析

分享到:

【中文摘要】佛教活动近年在社会上的兴盛景象可谓台湾现阶段宗教发展之重要内涵,本论文正是基于当今社会上佛教的蓬勃发展所进行之探索性研究,试图立基于Rodney Stark之宗教经济(religious economy) 观点,将佛教活动视为一种宗教经济体系,其供给面在都市社会所呈现之频繁、多元、高密度分化状态进行结构性分析。本研究针对台北市所有佛教道场进行普查,探讨议题为:佛教经济体系供给面本身多元化的程度如何?受到市场经济逻辑所支配之程度与方向为何?市场需求、教团组织本身之宗教理念、与寺院空间结构之限制三大面向对整体佛教经济之作用方式又为何?研究结果证实我们的假设,即表面上佛教活动多元分化现象的背后仍有一套内在网络进行支配,绝非随机发生的偶然,而是具有结构性的社会意义。具体言之,本研究所建构出的台湾都市佛教活动模型,有以下重要发现:
   一、台北市佛教团体的地理空间分布受到区位特性所影响,多集中于人口数多、经济活动繁盛之区,但在活动内容上却不受地区特性影响,而是受到宗教组织内部发展因素的控制。显示佛教团体乃为一种社团型的宗教组织,其发展目标之空间模式非受制于地理空间,其潜在市场是诉诸于全社会而非地方性的。
   二、佛教活动结构中供给面提供之宗教产品异质性高,且相应于需求面之异质需要,每项活动又皆为一种有选择性的提供,此即意含有佛教经济体系区隔市场之事实。此种多元活动现象之运作受到市场机制之有力支配,受组织本身控制的程度较少,受制于寺院空间结构的影响则值得加以重视。
   三、整体观之,可将佛教活动结构分为二层:上层以菁英型活动,着重理性思辨的知识性活动为主,影响机制为寺院空间结构之建筑物型态。位于公寓、大厦等非独立建筑物中之教团,比拥有独立建筑物之教团提供更多的知识性活动。下层以大众性活动,注重感性魅力的仪式性服务及仪式性法会为主,影响机制主要为信徒规模。信徒规模愈庞大,教团提供仪式性活动之种类就愈多。共修性活动与出版服务则同时受到信徒规模与教团领导者特性两方面的作用,呈现一种教团内部供给面与需求面交互影响激荡的局面。整体佛教活动结构内部就是仪式层面的宗教性与知识层面之宗教性、感性魅力与理性思辨、大众化与菁英化、以及信徒社会需求及原本宗教理念二股势力的交互辩证过程。
   四、模型之预测:(一)应蕴都市化而生的公寓式教团正是推动佛教理性化与知识化活动的重心,随着非独立建筑道场量上之增加,未来都市佛教供给结构在知识性活动的提供上应有愈形增多之趋势。(二)出家教团与居士教团在台北市之分布量几占各半,弘法之重心似乎有从以往之出家僧侣渐渐转移至在家居士之势,可见居士在佛教结构中的影响力已从边陲地位扩展至核心。另外,教团领导人受过专业教育之数目已凌驾中等学历者之上,故可预期佛教本身在居士佛教之兴盛与信仰人口教育程度提升之结构性转变下,必将带动佛教经济中活动结构的转变,有朝向出版服务的方向发展之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