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唐密文化 >> 唐密资料 >>

光千载授受之血脉 增万里往来之亲谊--《唐代青龙寺——空海之

分享到:

  《唐代青龙寺——空海之足迹》序言

   赵朴初

 

   《法华经》言:“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大事因缘者,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是也。佛之知见,即一切智智,梵言萨婆若,一译萨芸若,于因位名般若,于位名如来藏,于凡位名佛性。《华严经》言:“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由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切有情,皆可成佛;生死、涅槃,无少分别;尘世、佛土,随心垢净。一乘圆旨,岳峙人寰;天鼓雷音,响彻法界。故摩诃衍教,开宗明义,迥殊二乘,不舍有情(《大般若》),不舍生死(《摄大乘论》),愿行无尽,以为宗极。六祖有言:“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世尊于人间成佛,大乘佛教者,人间佛教也。

   自双林化毕,金容隐辉,五百年间,潜龙勿用,方广之经秘而未显。汉藏所传,佥谓龙树于雪山龙宫,得《般若》、《华严》,为大乘流布之始,其时或在公元一二世纪间。汉桓之世,支娄迦谶来华,所出已有《道行般若》及《华严》部中《兜沙经》。朱士行于甘露五年(公元二六〇年)西行至于阗得《放光般若》梵本九十章,实即龙树据以作释(《大智度论》),弥勒依以制论(《现观庄严论》)之二万颂原本也。自时厥后,竺、汉高僧往来不绝,传译之业,与时俱隆,极深研几,各济其美。五百年中,印度则有六庄严(龙树、提婆、无著、世亲、陈那、法称)出,迄护法、戒贤而臻其极,继此以往,后难为继。而中土适值隋、唐盛世,名德辈出,创教开宗,光华发越,如日丽天,四方宗仰,参学如归。昔奘师游印,学满欲还,印土大德,殷勤劝住。师答之云:“自佛法东被,咸重大乘,定水澄明,戒香芬馥。发心造行,愿与十地齐功;敛掌熏修,以至三身为极。”且云“并辔长途,未可知也”。超轶之意,溢于言表,稽之史乘,实非夸饰。七、八世纪两百年中,摄山、天台、慈恩、贤首,精义纷披,绚烂如锦。净土、南禅,易行、顿超,佛祖悲愿,璨然著明。大乘之学,叹观止矣。

   瑜伽总持之学,渊源佛世。初如来灭后第一结集,大众部已有禁咒藏。迨像教东流,来华大德无不兼娴咒术,佛图澄、帛尸梨蜜多罗、罗什、昙无谶、留支、真谛,其著者也。然陀罗尼门与三摩地门并称,学者多以道之辅行视之,未闻奉为宗极也。印土则密乘之兴约当无著、世亲之世。以陈那之绩学,犹睹龙猛弟子难陀之论而心折,知其必立说造意,精微绝伦,非徒以事相见长矣。

   汉土当唐开元之际,台、贤、南禅,鼎盛一时,圆、顿至极,无可再进。时善无畏、金刚智奉两部大法东来。善无畏师达摩掬多,金刚智师龙智,并传为龙树弟子。善无畏所传胎藏界法,近华严;金刚智所传金刚界法,近般若。胎藏界法依《大日经》,一行禅师为之传译疏释。金刚界法依《金刚顶经》,不空三藏既承金刚智之传,复奉遗命再游天竺,访求全经,回唐译宏。不空弟子惠果尽秉两系大法,为三朝国师,说者以密宗八祖相承之秘文,即身成佛二颂,或即惠果之手笔。盖密法尊耳传而不重文字,二颂之义虽具一行疏释、不空义诀之中,然无明文可寻,则缀辑之功归之惠果自无不可。二颂陈义之精,构词之巧,在汉土大乘教义发展中堪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即身成佛之义既已确立,据以开宗创教无复疑难矣。

   日本弘法大师空海,降诞不空三藏入灭之年。幼而岐嶷,有神童之誉。志学之岁,受习《论语》、《孝经》及诸史传。年未及冠,已通《毛诗》、《尚书》、《春秋左史传》等,博览经史,雅善文章,书艺之精,独步当时。夫先秦典籍,文义幽玄,汉土先贤,皓首难穷,明经之师,代不数遘。至于隶奇、草圣,百世称绝,渊渟峰峻,鸾翥龙蟠,精极兼善,著文益寡。大师以东邦少年,数载研习,遽臻阃奥,德洽通儒,功追羲献,彬彬君子,展也大成,历览载记,今古罕俦,慧超才骏,令人钦赞。雏凤清声,卓尔不群,海运高翔,凌霄可期矣。及其皈心释门,志获髻珠。十九岁得虚空藏法,修持有验。二十岁落发得度,学三论、大小乘教。二十三岁得《大日经》。二十四岁著《三教指归》。三十一岁随遣唐使与传教大师最澄连袂入唐求法。于青龙寺得遇惠果阿奢黎,一见契机,开坛授受,两部大法,泻瓶无遗。惠果临坛,屡发不思议之赞叹,盖以传灯有继,深庆得人也。时师善书之名已动京师,顺宗召请,金殿题壁。大师从容挥毫,五体备美,满朝公卿,莫不赞叹,纶音激赏,誉为“五笔和尚”。增辉邦交,垂光史册,释门称荣,奕世为庆。未几,惠果示寂(公元八〇五年),空海奉敕为撰碑文。次年(公元八〇六年)返国,携回汉、梵文字经、论、咒、赞等二百余部,深受日本朝野之礼敬,时年三十三也。越三年(公元八〇九年),奉嵯峨天皇召,入宫与诸宗硕德论议,遂依八祖秘文,立即身成佛之义,力挫三论道昌、法相圆仁、华严道雄、天台圆澄各师之锐,真言三密之宗由是成立,斯与玄奘大师曲女大会立唯识义,经十八日无敢对扬一事足以并耀千古矣。自时厥后,立寺传法,潜心著述,敷陈秘旨,融贯显密,判教成宗,规模宏远,大师风范,百世楷模,方之汉土各宗开祖之学德并无多让。以其于汉土世典艺事,无不精娴,复得中(惠果等)、印(般若、牟尼室利等)名师大德之指授,故能继往圣之绝学,开千秋之伟业。考大师密乘之传虽得自青龙,至其立教成宗,则广资博取,海纳百川。如“六大”之义,《缘生稻·喻经》已发其端,此经汉末支谦初译,名《了本生死经》,且为作注。“四大”为色法,今以“空”、“识”为“大”,则色空不二,色心一如。六大相资,众象纷呈,范围天地,曲成万物,不过不遗,无染无净。故佛与众生,同此六大,法然理具,即身义立。至于转依之机,在于加持,圣位之阶,端于显得,即此色身,直证菩提,此义既明,法佛心印,昭如日月矣。又大师晚年,颇重《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五十二岁(公元八二五年)时,奏请讲之,并著释一卷、念诵次第一卷。此经乃般若、牟尼室利依玄奘法师携回梵本译出,其中《大日经·住心品》及《金刚顶摄真实经·金刚界大道场品》之要文皆已毕具。由是可知,玄奘三藏亦得两部之秘旨者也。且奘师之学虽承护法、戒贤,至其译述之业,则体大思精,释迦一代教法,包举无遗。其于小乘,则迦延、世友《身》、《足》、《婆沙》之论无不译。其于瑜伽,则弥勒、无著一本、十支之作无不译。晚年独皈心般若,六百卷宏文实括释尊大乘学说之大全,而以《金刚》、《理趣》二经为枢轴。《理趣经》者,以无住涅槃常处生死为宗趣,不空所传大乐金刚五秘密法所自出也。弘法大师之学固以两部为重镇,然特尊五秘密法为两部不二,传讲述释不遗余力。二大师之心迹异代同符,一结西土显乘胜极之终,一启东邦密乘光大之运,金声玉振,岂偶然哉。质言之,唯无住始可即身,唯即身乃能无住,大日、释迦,心印在斯,大事因缘,宗旨在斯,显密二乘,造极在斯,人间佛教,精蕴在斯。上达之学,无余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