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凤凰网——佛艺博览报道:佛法认为 “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我们凡夫障深慧浅,无法直接证入无上菩提,必须假借一法来修行,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佛菩萨针对不同根性的众生而开讲的。佛教的一大特色,即寓教义于各种艺术形象,如寺庙、佛塔、雕塑、壁画、故事等,但不是现代学科体系那种意义上的艺术,而是佛理的形象显现,直接感化众生,开启众生之悟门,以达到普渡众生的目的。唱诵梵呗也是其中之一,如果仅把它当作音乐艺术来理解,不仅显得很肤浅,而且也无法得到真实利益。
佛教传入中国之时,由于中国与印度的文字、语言、音韵曲调存在很大差异,文曲难以相合,故梁·慧皎在《高僧传》卷十五中有“梵音重复,汉语单奇,若用梵音以咏汉语,则声繁而偈迫;若用汉曲以咏梵文,则音短而词长,是故金言有译,梵响无授。”为解决这个难题,必须创立符合中土特色的新体制梵呗,但本质上还是与“西土之呗”相同。《法苑珠林·呗赞三十四》记载:魏陈思王曹植“尝游鱼山,忽闻空中梵天之响,清彻哀婉,其声动心。独听良久……乃幕其音节,写为梵呗。”此后,佛教界就把曹植称为中土梵呗的创始人。
梵呗的本义是“天然的歌唱”,或泛称“清净之音”;也可直接译成“清净的讽诵”。“梵”是印度语“梵览摩”的省略,意译为“清净”。“呗”是印度语“呗匿”的省略,意为“止断止息”、“赞颂”、或“歌咏”。佛在《长阿含经》中说“其有音声,五种清净,乃名梵声。何等五?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彻,四者其音深满,五者周遍远闻。具此五者乃名梵音。”赵朴初先生曾以“虚、远、淡、静”四字来概括梵呗的特性。由此可知,梵呗并不一定要从印度传入,只要具备清雅、庄重、中和的特征和虚远淡静、庄严肃穆之意境皆可称为梵呗。主要功能是让众生止住烦恼、熄灭烦恼,恢复本来的清净面目。梵呗常应用在三种佛教仪式之中:一种是讲经仪式,一般在讲经前后,必须唱梵呗;一种是六时行道,就是后世的朝暮课诵;第三种是道场忏法,即后来所说的“作佛事”或“作法事”,主要是为了化导世俗,而佛教的仪式也特别重视歌咏赞叹,几乎所有的仪式都离不开梵呗。梵呗之唱诵,非为抒发七情六欲、愉悦感官声色,而为都摄六根、庄严身心,赞颂佛菩萨之功德,引发内心清净、祥和之意境。
关于修行,当代高僧净空老法师说,就是将我们对宇宙人生错误的看法、想法、说法、做法,加以修正;修行的纲领是觉正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并依戒定慧三学,以达到此目标。《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云:“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在戒定慧三学中,定是“戒”与“慧”的中心,也是全部佛法修证实践的基础,有了定才能达到庄严的“戒”体,然后才能开启智慧而达到通明的境界。在大乘佛法中,明确指出唱诵梵呗为入定的方便法门,诚如《大佛顶首楞严经》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地,实以闻中入。”唱诵梵呗必须符合戒定慧三学方可转烦恼为菩提,达到修行的目的,如《大方广佛华严经》所说:“梵音微妙,具足广说无碍正法,闻彼佛法悉能受持。”因此,历来许多高僧大德都很重视唱诵梵呗,把它作为修行的一个法门和弘法之舟楫。
一般情况下,修行者想通过唱诵梵呗契入圣贤之心境,应先从理上明了圣贤是何心境?诚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云:“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由此可知,圣贤的心境是绝对的清净,没有妄想、分别和执着。佛陀说法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并不是任何人唱诵梵呗都能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如理如法修持才可以。笔者于2005年10月16日到福建泉州承天寺采访一位当时号称“闽南唱赞第一人”九十岁高龄的义扬法师。老法师说,要做好唱赞的工夫,最关键的是要有“道力”,也就是要有实际的修行工夫,其前提必须发起清净的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否则不可能拥有梵音所要达到的境界。修行的“道力”要从修身口意下手,把身口意三业转化为清净的身口意三密。首先,在做法会开始时,必须双手合十(代表十法界团结在一起),收摄身心,心存观想(观想让十方诸佛都听到,十方诸佛与我们的心融为一体)。观想的方法和内容,必须事先明了、娴熟,要做到随文入观,声合乎于经文,文入于声,二者相得益彰。这其间绝对不能开小差、打妄想,必须做到眼观鼻,鼻观心,把六根摄住,不产生其它妄念,才会产生功效。念诵过程中,一般人们容易出现两个现象。一个是昏沉,就是昏昏欲睡,提不起正念;另一个是妄念不息、攀缘不止,由这事想到那事,像演电影一样。对付这两个毛病,关键要摄耳谛听,要听到自己唱的声音和大众的声音融为一体,念兹在兹,耳根摄住,意根也就自然摄住了。在念诵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的是,假如身体出现酸、麻、热、涨,甚至舒服等觉受,一概不理,心不要随这些感觉而转,只管听,直到能听的耳根与所听的梵乐合二为一时,自然就进入佳境。老法师谈到唱赞用气时,一再强调“气功”是唱赞的基础。他说,要做到吞、吐、浮、沉。大概意思是,唱赞前,若丹田的气不够,起腔不要太高,速度应慢一点,配合呼吸,调整到一种祥和的心态,以进入修行的状态;唱赞时,旁边最好有人帮忙,在休息或中断时,要有其他法师接下去。老法师谈到如何达到这几项要求时,他说只要经常唱念,自然就会熟能生巧。老法师说,在他唱赞的七十四年中,经常进入空灵“无我”的境界之中,这种境界好像一个人浮在空中一样,仿佛和诸佛菩萨在一起,没有周围的一切,有定力时,经文看一眼就可领会。正如赞宁在《大宋僧史略》中谈到唱赞梵呗有如下的功德:一、受到经典的启示,能够体会到佛法的广大深远;二、熟悉经文的前后次序;三、舌根清净,增肺活量导致胸藏开通,长寿无病;四、在群众中学习语言和演唱,因而在大庭广众中应对有方而不会惊惶失措。
笔者曾采访过福建惠安黄塘镇岩峰寺的释本持法师和永安龟山寺的释照宝法师,他们说,心态调整好,领唱的维那和敲法器的人配合得较好时,就容易进入佳境(释本持法师说万物合一的境界),平均每个月都会有几次,但不可执着和有期盼之心。释照宝法师曾在寺院做早晚课诵时体验到这不可思议的意境而发心出家,从那以后,一直把早晚课诵当作修行的一个方便法门。音乐学者杨秋悦走访了中国佛学院的达照法师,在梵呗《戒定真香》研究一文谈到:“一日法师上早课时,耳听梵音口唱经文,突然感觉自心广阔无边,涵盖虚空;而殿上参加功课的僧人、居士无丝毫习气可见,与诸佛、菩萨同样平等。刹那之间,心中充满平等之智,禅悦无限。自此,达照法师深深体悟到早晚课诵并非只是单纯的仪轨形式,而是作为一种修法的方便,接引学人,息下狂念,证悟本心。”欲通过唱赞梵呗证悟本心,求取无上菩提,必须配合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层层证入,如《大佛顶首楞严经》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