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藏传佛教 >> 法事 >>

“古鲁仁波切都钦”类型初探

分享到:
[摘要]“古鲁仁波切都钦”的类型,依据“都钦”(dus-chen)一词在藏传佛教文化中的内涵,具有两种的类型,即会供诵经与金刚法舞会。这两种类型各有其表现形式、内容和意义。

  [关键词]莲花生大师;都钦;类型

  [中图分类号]B94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57(X)(2005)02-0095-05

  藏传佛教中的“都钦”(dus-chen)一词,有人将它翻译为法会、节日。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中释法会为说法及供佛施僧之集会。在藏语中,“都钦”除指法会、节日外,还有“上供时”或言“会供轮”之意,指广设供品,聚集信徒,供祀佛菩萨及本尊、护法、空行母。帮本文将dus-chen译为“吉日”,涵盖了两层意义:一方面指具有广泛意义的法会之意,藏传佛教的法会除举行说法及供佛施僧外,在某一特定的时间里还举行金刚法舞仪式;另一方面指由活佛堪布等主持的会供轮仪式。“古鲁仁波切都钦”或言“古鲁仁波切吉日”即指举行莲花生大师的会供、诵经或金刚法舞会等仪式的吉日。“古鲁仁波切都钦”仪式早在牟德赞布时期,在莲花生大师的弟子和俱信的百姓中就已扎下了根,传承到了今日,其形式和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在继承中又有了创新。

  依据“都钦”一词在藏传佛教文化中的内涵,莲花生大师的传记及伏藏,“古鲁仁波切都钦”一般在每月初十,称为“侧吉都钦”(tshe-bcu-dus-chen),从仪式内容和仪式行为上看,有两种类型,即初十会供诵经和“古鲁羌姆”法会之都钦,下面分别论述。

  一、初十供诵经之“都钦”

  在藏传佛教的发展史上,莲花生大师为藏传佛教的兴起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是莲花生大师在藏区“点燃了佛法的明灯”,使佛教在藏区得到了本土化,让广大的藏族人民接受了具有完整体系性的佛法,因而被尊称为古鲁仁波切,至今藏传佛教各教派都公认古鲁仁波切为藏传佛教的开创者。由古鲁仁波切亲言并伏藏的作品——《意乐成就祈请颂》(gsol-vdebs-bsam-bar-lhun-vgrub-ma-bzhugs-so)中言道:“浊恶渣秽之末法时代/朝夕降临利益藏土众/乘骑太阳晨夕之光亲临/初十上弦之日会亲临/大悲大力利益诸有情/祈请乌金莲花生大师/如愿加持意乐成就/”。为了纪念和继承莲花生大师的功德和事业,为了祈请莲花生大师的加持,每月初十,藏传佛教的信徒们都念诵“古鲁仁波切祈请文”等,此即初十会供“都钦”,简称“初十吉日”。“初十吉日”一方面说明了藏族文化饮水思源的道德精神,另一方面是宗教行为的直接体现,它承担了百姓与佛菩萨本尊间沟通的责任,成为僧俗两界的桥梁。

  “初十吉日”的宗教意义在承载的方式上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习俗化的会供诵经,是指在民间广大的藏族百姓,为了表达自己对古鲁仁波切的信仰,实现自己的宗教心愿,吉日这一天,在家里或到寺院供上酥油灯等,一边念诵古鲁仁波切的心咒,一边磕头、转经。会供颂经、煨桑转经,是百姓表现莲花生大师信仰的最直接的方法和主体,也是莲花生大师信仰的传播方式之一。一种是制度化的会供诵经,指吉日这一天佛教专职人员按照传统的已有规则,实施仪式行为。在藏区主要以宁玛派为典型,每月初十举行会供诵经仪式。过去这种仪式都是在寺院中举行,如今,在社会文化的多元性和开放性中,在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下,随着活佛堪布的移居,在城市偶尔也能看到古鲁仁波切吉日仪式的过程。不论是在寺院里还是在城市,诵经由活佛堪布领诵,诵读的主要经文有“古鲁仁波切会供文”、“初十祈请文”和“让垛华日祈愿文”等。

  在制度化的会供诵经仪式中,“古鲁会供轮”由两方面组成,即上供、下施。所谓“上供”,是供养佛菩萨本尊和上师;“下施”是布施给地方护法、土地神等。所需供品在举行“古鲁会供”的前一天,即初九,备置于坛城或供桌上,将布施的食子准备妥当。初十在念诵“古鲁仁波切会供文”时,随着经文的时行,通过经中文词的意义和诵经者的观想,由施法者将供品养给佛菩萨本尊和莲花生大师,意为“上供”。同时,按仪轨的要求,根据所念诵的经文,向护法等布施食子,进行“下施”。如在兴行“古鲁会供及上师成就”仪式时,“下施”的食子有两种:“尕朵”(dgav-gdor),是一种白色的食子,是首先布施供养给地方护法和土地神食子。在仪式中,敬奉食子特向此地方护法和地方诸神请求,准允施法者享有所居之地,并得护佑;第二种“麻朵”(dmar-gdor),是红色的食子,即将食子布施给此地方的妖魔鬼怪,请求此地的妖魔鬼怪们,在行者修法时不加以干扰和破坏。会供时,将红色的食子献给他,以博其喜好,而消除修法障碍。此外,在兴行莲花生大师会供仪式,念诵“持明集要文”时,下施的的两种食子都为“尕朵”,这两种食子分别置于盘中,施法者按照经文要求,适时将其抛到寺外,将回执的盘子扣在诵经场的地上,将活佛或堪布递来的金刚杵在盘底上压一下,象征压服了邪魔障碍。

  在城市中举行的会供诵经,一般在活佛和堪布的居所举行,且有所变化。举行会供这一天,一些居士拎着糖果,来到活佛堪布的居处,献上供品,听闻会供诵经。用以“下施”的供品已不再抛到屋外,而是将其倒入一袋子中,仪式结束后拿到屋外扔掉。举行会供时,随着“古鲁会供文”的念诵,由一位伺僧将糖果供品端奉,放到恰当的位置。诵经完毕,将会供的糖果盛于盘中,供养级诵经的活佛堪布,回向给参加会供的众居士,大家共享佛菩萨上师的加持。居士离开时,将会供所回向给居士的糖果分别拿回家,让朋友家人分享福分。在城市所举行的这一仪式,尽管已没有寺院的宏大和庄严,所供的食子亦不再是酥油和糌粑的糅合,而是水果、饼干和杂糖;诵经的僧人亦非几十上百位,而是寥寥几位,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参会者虔诚的信心,肃穆庄重的貌相,所诵经文、所用法器,以及会供诵经结束后会心的笑是一样的。这种相异与相同,说明不论是藏地还是内地,莲花生大师信仰的实质是没有变化的,所变化的是在不同文化环境中,作为表达和传播的工具符号有所不同。在寺院,用糌粑酥油做成大小不同的很多食子,供养佛菩萨本尊及莲花生大师;在城市举行的会供仪式中,除了仪式必备的“朵玛”是酥油糌粑做的外,其他的供品都是水果、饼干、杂糖和矿泉水等,用这些代替了传统的供品,增强了象征的意味。当然,不论是糌粑酥油所做的供品还是糖果等供品,只是佛法所借助的符号和表现的外相而已,这些工具、符号、外相所承载的正法,所传达的教义,以及古鲁仁波切所传授的教法,是没有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