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5:辩经
符号简介:一个小孩进入寺院成了喇嘛之后,怎样度过他的寺院生涯呢?以读经喇嘛为例,进入寺院之后,首先要剃度、拜师,由师傅帮他剃光脑袋,并替他取法名。进入“米村”之后首先学习藏文抓苗头音和文法,然后学习经书,如学《喇嘛曲巴经》,修身礼佛;学《白度姆经》,祈祷众生幸福平安。接着钻研五部佛教著作:《搬若经》、《因明经》、《中观经》、《俱舍经》和《律经》。
读经喇嘛每天除了三次祈祷外,还要进行三次辩经练习,即“早晨辩经会”、“午间辩经会”和“晚间辩经会”。辩经地点在法苑,一般是两人一组,一问一答,在问答的同时,还借助手势、击掌、动作和叫喊的声音,来活跃辩论的气氛。晚间辩经一般是自愿参加,一些读经喇嘛为弄通五部佛教著作的真谛,经常进行辩经论和研习,直到深夜。
哲蚌寺的辩经声
去哲蚌寺是在离开拉萨的前一天,我要去哲蚌寺,去这个据说是藏传佛教最大的寺庙寻找我渴望的东西,一种文化或是一种缘分。
我在哲蚌寺的山脚下吃了一碗酸辣粉充饥了,坐上了去寺庙的拖拉机,在引,我认识了两位喇嘛朋友,他们带着一些蔬菜和一个煤气罐。到了寺门口,我帮他们将煤气罐卸下车,并且帮他们提着蔬菜,他们抬着煤气罐,对于我的帮助,他们并没有太拒绝,这使我感到很快乐,大家很快的熟悉起来。一路上,我可以顺便了解一些寺庙的情况,而他们也给我详尽的回答。我知道他们并不是当地人,是由外地的寺庙来选派到这里学习的,哲蚌寺提供住宿和教育,生活费却是需要自己出的,饭也是自己做。他们住在一个外表比较破落的大殿,内墙的壁画许多已经脱落,但进入屋里,却是一片温馨:屋顶由彩色的塑纸粘糊,大厅由尼龙袋分割成一个几平米的卧室和几平米的客厅兼厨房,想不出这是由面前这个20多岁的男人亲手设计的,卧室的窗户正对着山腰那块刻有六字真言的彩色巨石,风吹着山间的花,宁静而开阔。床头一个书架上放满了佛家经典,基本是藏文的,还有一本藏语字典,原来他们对藏语并不熟悉,需要从头开始学。 哲蚌寺是黄教最高学府,有专门的密宗院,因此即使辛苦,他们也心甘情愿;他们生活费的来源主要是颂经,信徒施舍,虽然微薄却可以维持,十几年的青春,就这样平淡的过去,我钦佩他们的虔诚和毅力,一种精神的力量。
下午2:30,是辩经的时间。哲蚌寺的辩经场不是很大,但种满了百年的古树,有松柏,杨柳,桑树,还有菩提树吧,刻满了历史,随着悠扬的钟声,披着红衣的喇嘛就从四面八方聚来,空旷的辩经场立刻拥挤起来。站在措勤大殿前的广场上,只能耳闻热闹的辩经声却目睹不到喇嘛的身影,浓密的树叶隐藏着佛家的神秘。普通的游人是难以找到的,因此看辩经的人也就很少,不过喇嘛都并不受旁观者的影响,依然是热烈的探讨着问题和交流着心得,大家都把一天的收获讲出来,共同探讨,相互沟通,辅导老师是一个严肃的大师,不苟言笑,很尽职的来回走动,监督着每一个人。我不知道这种方式存在有多久,不过感觉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一定很有帮助的。
16:30,辩经完毕,将和朋友依依告别,我沉浸在一种缘分的包围中,我与他们合影,背景是神秘的辩经场。我知道自己已经了解到一些什么,收获到一些什么;我知道这世界上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不要苛求;我明白有些东西并不是可以物质化的,人们无权去指责一些不了解的文化;生命只是一个过程,青春只是一朵浪花,却并不是唯一的一朵,当然它可以是各种色彩,或者说它的色彩是由我们自己来选择的;时光就象山路旁那个别具一格的水力转经筒,沉淀的是一种投入和真诚。
走出哲蚌寺,看着寺院外璀璨的树叶,原来树叶都是有色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