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佛教简史(3)
时间:2013-03-19 16:55来源:长乐市佛教协会作者:文/洛本仁… 点击:
玛尔巴众多弟子当中,以密勒日巴最出色,他是西藏著名的诗圣。生平苦修精进留传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密勒日巴主要的弟子是达波拉杰,又名冈波巴。达波拉杰的意思:「达波」是地名,「拉杰」是医生之意,也就是「来自达波的医生」。经由冈波巴的努力,噶居巴始成为一个独立的传承教派,其弟子多如繁星,故衍生出四大八小传承。
萨迦巴由「五圣」创教,即贡噶宁波(1592-1158)、索南则莫(1142-1182)、勒巴嘉赞(1147-1216)、贡噶嘉赞(萨迦尊者,1182-1251)、却嘉巴巴(八思巴,1232-1280)。萨迦传承是由五圣所创,但多密罗招却是贡噶宁波的上师。多密罗招与玛尔巴同年代,玛尔巴初学时曾向他学文法与逻辑。多密罗招曾依止毕卢巴学习唯识。毕卢巴乃八十四成就者中的那位喝酒没钱付,令太阳不落地七天的尊者。他不仅精通唯识,亦了义中观及密续,是那洛巴时代的名师。多密向毕卢巴学唯识之后,到菩提佳耶学密续,依止噶雅达。返藏后,传法给贡噶宁波,尊者是一位白衣居士,是萨迦始祖。萨迦属于父子传承,五圣皆是赫赫有名有上师兼学者。八思巴曾为中国皇帝之国师。五圣中,前三者为白衣,互为亲眷,或为兄弟,或为父子,后二者乃具足僧。萨迦法王的继承是堂兄弟二房之中,继任为法王的这一脉必须出家,但其他兄弟则可结婚。待法王圆寂后,再由堂兄弟这一房的小孩出家继承。萨迦五祖固守传统,接受殊胜瑜伽行者□卢巴、那诺巴、多杰登巴,以及其他许多印度学者圣人的经及恒多罗续,严守一个殊胜的「康」的传统,并且涵摄吸收普巴法及宁玛派的仪轨,无间断的传承直至今日仍未消失。
萨迦尊者贡噶嘉赞,是世上学者之泰斗,以驳斥当时西藏的异教徒议论而闻名,未闻有人之博学辩才超越于他。萨迦传承中有「额尔巴」、「萨迦巴」、「察尔巴」,是固守传统精神传承的三派。额尔巴是贡噶赞波所建立之萨迦支派,所建寺院名字是取「额凡却丹寺」。察尔巴是罗萨嘉措所创的萨迦支派。与额尔巴均属于第六世萨迦巴索南嘉赞之派系。
宁玛巴又称古老的红教,属于早期的旧派,但并未因宗教上的改革而消失,反而为了实践教义而将宁玛巴固有之「九乘修道次第」更加发展。九乘为:一「预见」,二「可视见」,三「妄想」,四「存在」,五「从善者」,六「大苦行者」,七「净者」,八「原法」,九「无上法」。而一般对九乘的解释是:显教三因乘;「声闻」、「缘觉」和「大乘」,密乘六果乘;三外密续「事密」、「行密」、「瑜珈密」,三内密续;「玛哈瑜珈」、「阿努瑜珈」、「阿帝瑜珈」。九乘分为因与果之两道。因道包括「声闻」、「缘觉」及「菩萨道」。果道涵摄三外密与三内密,就新密续之说,六果道包括事密、行密、瑜珈密、无上瑜珈密;无上瑜珈密再分为「父续」、「母续」、「无二续」,这是依九乘来探讨。若依「九乘修道次第」来说,前述九乘法的前四法为因地之道,后五种法则是果位之道。
北传佛教认为在每一个时代的特殊情况下,有补助弘法之必要。基于此理由,宁玛派的殊胜「宝藏」,便由乌金仁波切伟大的莲花生大士所隐藏。莲师来到西藏后,将许多基本及特殊的经典传给藏王及臣民,并将诸法宝藏藏于地下及弟子心中,使其受到保护而度过法脉衰微的飘摇时代。在授记预言的时期来临时,这些宝藏即为卓越的化身菩萨(德童)所发现,而挖掘取出来,用于利益这些宝藏包括法本仪轨、法器、舍利、秘密文字,佛像……等不可思议,且具有大加持的圣物。有些学者反对「岩藏」之说。但若仔细研究,为什么需要岩藏?蒋扬确吉罗佐仁波切说:「岩藏」具有「引用圣典的正当性」、「可见证据之正当性」、及「推论之正当性」等三种逻辑的支持。所以小心不可藐视,否则犯上毁弃佛法的的严重罪过。般若波罗密多及其他隐涵的宝藏被龙树菩萨所揭开,而金刚乘的续则在乌金国的杜马达拉塔的学者所发现。事实上在印度也有很多岩藏经典,诸多事实,足以反驳那些反对岩藏真实性的看法。
宗喀巴建立了格鲁派,弘扬经、律、般若、中观、密续等。宗喀巴在他自己的著作中,宣扬他认为正确的经及深奥的密续。宗喀巴的著作,是在他的本尊文殊师利菩萨的加持下,以其深高智慧,依自己本性而写成的。格鲁巴的祖师未曾有人到过印度学法,全是藏人,所以所有的法门皆来自玛尔巴所译,宗喀巴的弟子格顿鲁(亦为其侄子)为拉西熏波寺的开山祖师,舍报后被追封为第一世达赖喇嘛。
宗喀巴出生于十四世纪,年轻时曾得到第四世大宝法王的居士戒与授记加持。自幼好学,于佛教史迹中,特别赞叹集结三藏的圣者,所以宗喀巴学习三乘时,先从小乘入手;密续部份则多得自于噶居传承;主于辩论、中观、唯识、阿□达摩论,则得自于萨迦的恩大哇。宗喀巴学成之后,贬其师。并且说,我的中观思想得自观想中的文殊菩萨,同时重新造《中观论》。尔后成为黄教始祖。宗喀巴拜读阿底峡的「菩提道第论」,有所领悟,自己也造了《菩提道次第广论》,此论是格鲁巴极重要的著述。
其有二心子,给促节与迦察节。给促节本来是萨迦派的学者,曾在宗喀巴辩论之前,随身携带一把匕首,为宗喀巴预知,故在桌下藏一块石头。给促节顶礼后,宗喀巴将石头拿给他并且说道,「你先拿去磨刀子。」给促节当下摄服,拜为门下。另一位迦察节亦属于萨迦派,欲与宗喀巴辩论时,看见宗喀巴披著袈裟如厕,心想具足僧是不可以穿袈裟如厕的,可就此点攻击,于是偷偷跑到厕所一探究竟,不料赫然发现,袈裟挂在厕所外大威德牛角上。迦察节一时恍然大悟,于是心悦诚服依止座下。
事实上,宗喀巴不但是一位卓越的宗教家,也是一位见性的菩萨。恒顺众生,依无上悲愿为众生建寺于市井之中;不像噶居祖师,其道场皆远离尘嚣不近人群。此外更为众生写下《菩提道次第广论》。过去如世亲菩萨为小乘造《识性微尘实有论》,以大乘观点来看固然不了义,但若世亲果真不了义,又如何写出「识性微尘」的卓越见解?此论乃为利益小乘根器的众生而造,内容虽不究竟,然而亦不失为方便说法之一种圆满示现。
有学者批评宗喀巴的见地不正确,我则不以为然,因为他的实修传承来自噶居派,「唯识」来自萨迦派,「密续」来自玛尔巴。既然实修与教理上皆有如法殊胜之传承,则宗喀巴的见性不是凭空妄想。可是当宗喀巴著作《中观论述》后,其他教派的学者群起反驳他的见地,认为宗喀巴见到的不是文殊,而是鬼。以宗喀巴的「中观见地」来说或许可议,但可议的是指反对这种看法的人。至于「见地」则是像杯中甘露,随器而成形,本无定相。以二谛来说,胜义谛不可说,仅能指以示人,而且弟子领悟多少,端看个人根基,如果根器不具足,则会造成更大的怀疑与恐慌,故所著学说亦有可破之处。若基于此一观念,那么「识性微尘实有」之说,反而容易接受,唯识亦是基于此一原理。至于弟子们,一般根器的适合修学什么法门?则需依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