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藏传佛教 >> 寺院 >>

圣地之旅—话佛塔

分享到:
摘要:佛塔普及全国各个佛教胜地,形式多样,风格不一,涵义不同,而数量之最,规格之高,技艺之精,唯在西藏。本文从佛塔来历说起,道出佛塔的特点,民族文化交流关系和佛塔建筑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佛塔,藏语称“藏文”(曲登)。原是印度梵文Stupa(窣堵波)的音译。还有称为浮屠即来源“Buddastupa”。最早用来供奉和安置舍利、经文和各种法物。由台基、复钵、平头、竿、伞五部分组成,最初形式为圆家,即埋遗体或舍利于土中。根据佛教文献记载,佛陀释迦牟尼涅槃后火化形成舍利,被当地八个国王收取,分别建塔加以供奉。另外,还在释迦牟尼一生中有纪念意义的八个地点(如诞生处的兰毗尼花园、成道处的尼连禅河、首次说法处的鹿野苑、安居处的祗陀园,从忉利天下处的桑迦尸国曲女城,化度分别僧处的王舍城、将入涅槃处的毗耶离城,涅槃处的拘尸那城,建造了八大灵塔,依次称作聚莲塔、菩提塔、吉祥塔、神变塔、天降塔、和平塔、胜利塔、涅槃塔,这些塔都是有纪念意义的。在青海塔尔寺建有善逝八宝塔,西藏布达拉宫建有如来八塔也都是为纪念释迦佛八大事迹而建造的。印度在阿育王统治时期,佛教被列为国教,塔的建立达到了空前的高潮,在孔雀王朝所统领的小邦国内分建了八万四千座佛塔。这时期始造复钵式的塔。塔分两种,有舍利者称塔,无舍利者称支提(caitya)。现存时间最早的塔始建于阿育王时期。

  一

  早期的佛塔是一个半圆形的大土冢,完全是坟墓的形式。现存比较完整的印度桑奇大塔,中央是复钵形塔体,塔顶上的方形平台和三层伞盖,塔的底部有基台和围栏,前面有阶梯上下。最外层还有绕塔围栏,围栏的四面各有一个牌坊状塔门。在东南亚爪哇,约在八世纪后半期,出现了一座窣堵波,它是当时苏门答腊赛林多罗王朝统治时期建造的。这座婆罗浮屠,自下而上包括:第一部分,作为塔基的极大的正方形石台,上有凸角堡。第二部分是在这平台上的五层高坛,向上逐层缩小,在上下各坛的壁面上,装饰着小系列壁龛,其内有数目相同的佛像,婆罗浮屠整个建筑所有壁皇共四百之三十六座,佛像的数目亦与此数相等。第三部分,在第五层高坛之上,有一个三级梯阶的环形平台,周边耸立着七十二座钟形的小舍利塔。第四部分,在最顶层的中央,为此窣堵波本身的半球形圆顶。这座巨大的建筑,表现了印度尼西亚民族卓越的艺术天才。

  二

  在中国,一般立在寺院中的塔是由复钵式发展、演变而来的。东汉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原,佛塔的建造也开始了。我们早期的佛塔,基本上都是中国建筑形式的楼阁式塔,其次有复钵式、密檐式、金刚宝座塔等等。

  楼阁式塔的形式来源于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楼阁,这种塔在中国古塔中历史悠久,形体最高大,保存数量也最多。早期楼阁式塔应为木结构,因为易于毁于火灾,所以实物没有能够保存到现在。最早的楼阁式塔见于南北朝的云冈和敦煌石窟的雕刻中。隋唐以后,多用砖石为建塔材料,出现了以砖石仿木结构的楼阁式塔。它们的特征是:每层之间的距离较大,塔的一层相当于楼阁的一层,各层面大小与高度,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整体轮廓为锥形。楼阁式塔的平面,唐代为方形,宋、辽、金时代为八角形,宋代还出现过六角形。明、清时代仍采用八角形和六角形。塔的结构,唐代为单层塔壁,中空,内部呈筒状,设木楼梯、楼板。宋、辽、金各代均在塔的中心砌“砖柱”。柱与塔壁之间为登临的楼梯间或塔内走廓。底部设简单台基,宋以前多不用基座。塔身每层都砌出柱、额、门窗。唐代用方柱和八角柱。辽、宋多用圆柱,栏额之上用普柏枋。各层檐下都用砖或石制成斗拱,式样与当时的木结构相似。木结构楼阁各层有平座及栏杆,但砖石楼阁式塔,南北朝至唐代多不用平座,宋、辽、金始用平座。

  早期著名的楼阁式塔如西安大小雁塔、杭州六和塔、银川海宝塔、四川沪州报恩塔、河南卫辉市镇国塔等等。下面仅举几例:1)银川海宝塔,又名赫宝塔、黑宝塔。相传为公元五世纪初夏国王赫连勃重修。今存之塔为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重建。塔身为砖砌楼阁式建筑,塔身为方形,九层十一级,高53.9米。塔室为方开,门向东,内有四道拱券道通向四面。空间以楼板铺隔,有木梯可盘旋而登至顶层。极目远眺,巍巍贺兰山,绵绵黄河水,塞上江南景色尽收眼底。1963年董必武登此塔,并为其赋诗曰:“银川郊外赫连塔,高势孤危欲出云。直以方形风格异,只缘本色火砖分。”2)河南卫辉市镇国塔,又名灵庄塔,由明代卫辉府知府周思宸于万历十三年(1585年)修建,是豫北唯一的佛道合一的楼阁式塔。塔为七级六角形砖塔,高33米,形体成锥状,外部每层檐下施砖雕仿木结构的额杨、斗拱、四层迭涩砖层、俯莲砌出腰檐。第一层南北各辟一券门,供游人上下,门楣上各镶嵌石碣一方,南门书“灵庄塔”,北门书“护国保民”,均为篆书。其余四面各镶无字石碣一方。从第二层至第七层每面各辟一望窗。塔内由下而上设塔心室、穹窿顶,门均北向。其余设佛龛。绕塔心室砌螺旋式台阶,可登至塔顶,塔顶内部用青砖砌青“八卦图”。外部用孔雀兰琉璃瓦复盖,施六脊,镇兽为麒麟,造型优美,栩栩如生。3)中国现存最大的木塔是佛宫寺释迦塔。因为塔在山西应县,所以通称为应县木塔。此木塔建于辽代清宁二年(1056年),距今天已有九百多年了。木塔位于佛宫寺中轴线的中部,塔的后面是大殿,构成了以塔为中心的寺院布局。木塔总高度是67.31米,其中塔刹高达10米。塔的底层平面是八角形,直径30.27米,是古塔中直径最大的。塔建在一个外包砖石的夯土高台上,台子高4米多,分上、下两层,下层方形上层是八角形。在高台上建木结构塔身。塔的第一层南面开塔门,进门迎面有一尊高约10米的释迦像,顶部是精美的藻井。门洞两壁,门额和内槽壁上都绘制了壁画。

  复钵式塔,又称喇嘛塔或藏式塔,这是因为喇嘛教建塔常用这种形式。这种塔的塔身是一个半圆形的复钵,这当然是源于印度佛塔的形式。复钵上是巨大的塔刹,复钵上建一个高大的须弥座。这种塔在元代开始流行,明清时期继续发展,这是和喇嘛教在当时盛行相联系的。元代设两层须弥座,明代袭之,但比例增高,清代多数只用一层须弥座。元代比例肥短清代则较瘦高,正面增设“眼光门”,内置佛像。塔身与基座之间,元代多施莲瓣一层,其上为小线道数层,线道内或夹以莲珠。明代仍沿此制。清初则改为金刚三层,不用莲瓣。塔顶最下层为塔脖子。元明较粗壮,清代较细。其上为十三天,应是相轮的变体,一般为十三层。元、明比较肥短,清代则细若铎柄。角上为圆盘,元明铜盘垂流苏,清代更为两层天地盘。最上为宝珠和铜塔。清代多用日、月、火焰。著名的复钵式塔如北京妙音寺白塔、宁夏青铜峡市一百零八塔等等。这里就一百零八塔来看看这种塔的造型与特征:一百零八塔在宁夏青铜峡市青铜峡水库西岸向东的山坡上,此地原本遍布寺庙,因河水淹没仅有塔林,以塔数而名之曰一百零八塔。此塔按几何图形依山势排列成下宽上尖的等腰三角形,最高端是一座形制最大的塔,塔身如同复钵,塔顶是宝珠,底座是八角形束腰须弥座,塔林自上而按1.3.5……奇数排列成12层,每层塔前用砖砌护墙一道。塔体分为四种类型,一层塔身复钵式,二、三、四层为八角鼓腹锥顶状,五、六层呈葫芦状,七一十二层呈宝瓶状。这一百零八塔是中国古塔建筑中唯一整体布局为三角形的大型塔群。这一古塔群建筑年代不详,据最新考古成就认为,是建于西夏时期。形制与北京妙应白塔相似。综合塔的结构,形制特征,承佛教喇嘛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