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藏传佛教 >> 寺院 >>

灵界的钟声

分享到:

白塔。嘉措摄

 

  大宇宙造化了大明大暗
  大乾坤孕育了大开大阖
  大昆仑发祥了大江大河
  大西藏唤起了大彻大悟

  博大的西藏啊,空灵的高原。你涵盖着广袤的天地,你容纳着漫长的时间,你沐浴过无数的阴晴雨雪,你经历过遥远的沧海桑田。只有你的胸怀才这样宽广,容得下:大天大地大气派,高山高水高境界。无疑,在任何一个执着的人眼里,你都是心中的至大之域和至高之境。君不见,古塞边关,密锁着神秘的风采。君不见,大漠雪山,诞生出彩色的民族。还有多少顽强的生命,还有多少执着的信仰,活在了潇洒出尘之地,活在了圣峰缥缈之间……。西藏有无数历史遗址,雪域有多少名刹古寺,然而,第一座寺庙,却是缘起于桑耶寺的形象。泽当镇,在古远苍茫的西藏,本不是一个十分起眼的小地方,只因为有了藏传佛教圣地——桑耶寺,才使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蜚声东土,驰名当世。位于扎囊县境内的桑耶寺,是赞普赤松德赞时期,为铭记西藏第一批僧侣出家弘扬佛法的功劳而建造的,这座古老的寺庙,已淋过了一千多年的风雨。1997年,我们访问了这座被称为“西土佛国之花”的荒原古刹。

  西部的荒原

  桑耶寺院何处建,
  桑耶建在沙滩上。
  头带锦布帽子真好看,
  穿上红色花衣,吉祥呀……
  ——藏族民歌

  位于雅鲁藏布江中下游的山南地区,历史上称为雅砻河谷。恰如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摇篮一样,这里也正是藏族文化的发祥之所。据引日唐书》记载,打从公元一世纪起,藏族先民就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开创文明了,吐蕃王朝之前的雅砻部落就活跃在这一带。这里山明水秀,村落点点,一带江山如画,至今仍保留着古代文明的遗痕。在拉萨——泽当公路的两旁,散落着处处民间村落和座座古老寺庙,被称为“高原第一古刹”的桑耶寺,就坐落在雅鲁藏布江之北和哈布日山之南的一片漠野中,正处于吐蕃王朝遗址与新兴政治中心拉萨的交界地。早在公元七世纪时,佛教已流传于西藏。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进藏,她从长安带去了无数经书史册和神图佛像,在众多的佛像之中,最为尊贵的是一尊佛陀12岁时的等身像,为了供奉这尊佛像,松赞干布下令在拉萨修建了大昭寺及吐蕃境内的十二镇肢寺,并制定法律明令藏族人民虔心向佛,自此,佛教得以在西藏传播开来。然而,这些寺庙年深日久,大都处于庭园荒芜的状态,既无僧侣常住,又无规范的佛事活动,并未脱离旧式神庙的形态。赤松德赞继位后,派使节从印度迎请著名佛学家锡瓦措(寂护静命)和教长白玛(莲花生)到东土传经,他们进藏后就居住在桑耶附近的翁布园。他们进藏后的第一件事,是设法给新兴的藏传佛教建立一个基地。经寂护和莲花生共同勘址,在桑·耶建立了西藏第一座剃度僧人出家的寺庙——桑耶寺。“桑耶寺”,藏文经典上称为“桑耶敏久伦吉朱白祖拉康”,汉语意识是:“不变自成桑耶寺”或“超出意想之外”。据传,寂护在降神时曾幻化出桑耶寺的景象,赞普观后惊呼“桑耶”,意为“出乎意料”,遂以此命名。

郭阿利摄

 

  在桑耶寺建成之前,西藏虽有佛教流传,却无自己的藏族出家人,随着桑耶寺的崛起,西藏密宗教团的第一个坛场出现了。寺庙建成后,寂护亲自主持了“勘布”,赤松德赞还特地从印度请来12位僧侣,为7位吐蕃弟子剃度授戒,使之成为第一批出家僧人。这7位出家的吐蕃弟子,世称“七觉士”。“七觉士”的削发,开创了藏族人出家的先河,西藏宗教面貌为之一变。之后,赤松德赞又从中原、印度和于阗请来众多高僧住寺译经、传经,并鼓励贵族子弟到桑耶寺出家修习,从而逐步确立起桑耶寺在西藏政治和宗教事务中的至尊地位。在赤松德赞时期,桑耶寺曾发生过佛教与苯教、汉传佛教、印度教的两次大辩论,失败者均被迫改宗,或被驱逐出境。赤松德赞之后的三位赞普都极力扶植佛教,王宫内设有供奉佛、法、僧“三宝”的道场,僧侣免于赋税和体力劳动,并允许他们参与政治。在西藏历史上与松赞干布、赤松德赞合称为“三大法王”的赤祖德赞,还建立了僧人供给制度,他规定:每7户平民供养1位僧侣。每当僧侣讲经时,赤祖德赞便坐于其中,静心聆听,并将自己的头发编以长辫,束以丝带,伸展到座位上,让僧侣们坐上去,以示对他们的尊崇。赤祖德赞的兴佛举措,引来了贵族们的不满,他们谋害了他,拥立一向反对佛教的郎达玛为赞普,从此,在西藏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禁佛运动。桑耶寺被迫关闭,大昭寺被改为屠宰场,佛陀的等身像被埋葬,僧侣被勒令改信苯教,大量佛教经典付之一炬。这次足以让西藏佛教惨痛千年的浩劫,被称为“灭法期”。在往后的岁月里,桑耶寺历经沧桑,几度荒芜,又几度修茸。先是作为宁玛派的中心道场,继而改宗萨迦教派,之后又受到格鲁派的濡染。流年疾如反掌,在经历了一次次崇拜与冷落的交替和一次次荣与枯、盛与衰、沉与浮的洗礼之后,终于把远古的香火传到了今天。这座古刹当初奠定的格局,至今仍完整地保留着。今天的桑耶寺已是寺林一片,除当年已具规模的主体大殿之外,四周还散布着108处殿堂。

  西藏早期的寺庙大都建于平畴沃野之间,后期的寺庙则立于高崖峭岸之上。这些堡垒式建筑,巧妙地依山而建,濒水而居,上承白云朵朵,下揽江水滔滔,展示出教派的地位和佛法的尊严。西藏早期的建筑,尤其讲究结构上的象征性,桑耶寺是这方面的杰作,在显密两教方面都体现出与经、律、论相符的宇宙模式和有别于其他寺庙的格调,正如古诗所云:“一切工程合律藏,一切壁画合经藏,一切雕塑合密咒……”。据说,该寺是以古印度婆罗王朝在摩揭陀所建的欧丹达菩黎寺为蓝本建造的。登上哈布日山放眼一望,整座寺庙尽收眼底,但只见:纵横开阔,气象万千,结构和谐。恰似一座圆形的坛城,呈现出佛教理想世界的模型,各殿配置也以佛教的宇宙模式为准绳,展示出汉藏建筑艺术的和谐统一之美。建筑群直径336米,占地约9公顷,正中的乌孜大殿象征着世界中心须弥山,也代表着大日如来拯救众生之坛城。大殿四周均匀分布的四大殿、八小殿,象征传说中的四大部洲和八小洲。东方为东胜身洲,其主殿为供奉文殊菩萨的“江白林”;南方为南瞻部洲,主殿为供奉观世音菩萨的“丹增林”,又因该殿供有观世音菩萨化身的马头明王,也称为马头明王殿;西方为西牛货洲,主殿为供有弥勒佛的“强巴林”;北方为北俱庐洲,是主供莲花如来诸佛的“桑结林”。大殿  两侧有太阳、月亮两殿,象征宇宙的日月双轮。寺庙四周的圆形围墙,象征着世界外围的铁围山,墙上矗  立着1008座陶制小塔。乌孜大殿面积近9000平方米,由祖拉康、中甬道和外圈大甬道组成,高三层,  集汉、藏、印度三种风格于一身,涂以紫红色调,饰以五彩经幡。主殿上方的金色法车仑,在阳光下耀眼争辉,与西部的大地长天呼应得当。大殿底层为三进藏式风格,供奉着佛陀雕像和无数精美壁画。中层为汉式风格,472个石佛均匀地排开,庄严而别致。东南一角是历代达赖喇嘛朝觐桑耶寺时的下榻之所。顶层为印度风格,殿内依次塑有汉、藏、印度三种风格的佛像。立于乌孜大殿南侧的《兴佛盟誓碑》,是在桑耶寺落成时书刻的,碑文铭记着吐蕃王朝摈弃苯教,发展佛教的历史过程,既是赞普明令藏族人民世代信仰佛教的千古遗训,也是西藏宗教改革的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