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藏传佛教 >> 研究 >>

农牧区群众信教特点初探

分享到:
   对任何事物不仅要有质的分析,而且要有量的分析,量的分析往往是对事物认识,通过对事物的质和量的分析,才能不断深化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本文就农牧区群众信教特点谈些粗浅看法,以求斧正。

  我区是一个以农牧业生产为主的高寒地区,农牧区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我区又是一个以藏族为主的民族聚居区,藏传佛教在这块土地上经过相当长的时期逐步形成、发展,时值今日,宗教存在的条件仍然存在,并将长期存在,藏传佛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仍渗透到人们的精神世界,成为人们思想行动的准则,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重要部分。研讨农牧区群众信教的特点,对做好群众工作有其重要意义,这也是宗教工作研究的重大课题。

  笔者认为:西藏农牧区群众信教特点概括起来有五性,即普遍性、季节性、突发性、层次性和悬殊性。

  一、普遍性,主要是指信教人数的普遍性,或者说,农牧区群众的绝大多数信仰藏传佛教。我们把农牧区群众分成几个年龄组加以分析,就不难看出信教的普遍性。1—6岁为学龄前儿童,7—16岁为适龄儿童和在校中、小学生,17—60岁为农牧区的主要劳动力,60岁以上的老人。仅以某乡为例,1992年初,全乡4007人,其中,学龄前儿童730人,占全乡人口总数的18.2%;7—16岁的618人,占全乡人口总数的15.4%,入学儿童352人,未入学儿童266人;17—60岁的1959人,占全乡人口总数的48.9%;60岁以上老人70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17.5%。大家知道,一个人生下来就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儿童接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是通过和他最亲近的人的交往,首先受自己父母、家庭里的其它成员的影响。在农牧区未入学儿童接受的是以家庭为主的传统的生产、生活技能的培训。同时受到家庭和社会在宗教方面的影响。社会、家庭对儿童的宗教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通过看、听、尝试达到的。

  就看而言,一看父母或家里人进行宗教活动。譬如:烧香、拜佛、点酥油灯、念“六字真言”等。二看乡、村举行大型宗教活动的场面。三看寺院僧侣诵经、殿堂佛像、善恶报应画等。四看转玛尼堆、插经幡等。儿童的好奇心强,从看到模仿。

  就听来讲,听家里人或他人讲神话故事、格萨尔王的故事,藏戏里的故事《智美更登》等,还有《尸语故事》讲富人家的孩子做恶事,最终沦为乞丐;有的是讲穷苦人家的孩子信佛做善事,成佛进天堂。这些故事在农牧区是代代相传的口头文学,生动形象,在儿童的幼小心目中影响最深。

  儿童生性好动,对小动物特别宠爱,喜欢玩虫子、小鸟、骑、玩小羊羔、小狗等,有的小动物就给弄死了。家里人就讲,不能这样做,这是造孽,这样做以后会得到报应的,是要受罚的。儿童对父母顶咀,不听话时,父母就说,父母养你们,费了心血,你这样做,将来自己会遭报应,一生肯定不会一帆风顺,将来有孩子也不会对你好。儿童塑造性强,逐渐便以所听到的规范自己行动。

  就尝试来说,从看、听开始到初次尝试着去做。村里来了喇嘛,家里人带小孩去摸顶,教孩子见喇嘛的礼节和怎样祈祷,并讲诚心祈祷可以得到好处,一年中不会得病。小孩见喇嘛后,就照着家里人讲的开始尝试。

  有的父母带小孩到寺院,大人拜佛烧香,小孩也要拜,有的小孩自己学着大人的样子拜佛(磕头),有的小孩不拜,父母就拉着小孩磕头。17—60岁的人是农牧区的主要劳动力,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他们中间17—25岁左右的青年人,一部分是团员,一部分正在读初中、高中和中专,他们接受科学文化知识,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接受新事物,一部分参加建筑队外出做工,见多识广,同时也都受到宗教的影响。譬如讲:有的学生临近考试要到寺庙去拜佛,以求自己考个好的成绩。但对宗教又是半信半疑,往往是拜佛不灵,还是要靠自己的勤奋努力。该乡有88名党员、124名团员,他们为该乡经济的发展、生产的发展和群众生活的提高,社会的稳定而积极工作,埋头苦干。但由于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宗教的影响仍是很深的。有的家里也举行一些如“本卓”一类的宗教活动。除此以外,一部分承担风险大的生产者(包工、从商、开车)和多数从事农牧业生产者也都信教。60岁以上的老人基本上信仰宗教,参加日常的宗教活动。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一部分人是受宗教影响(包括学龄前儿童、适龄儿童及16—60岁中间的一部分人)。这部分人占全乡总人数的40%左右。信教群众占全乡总人数的60%在右。该乡在某县驻地,仁布至江孜公路贯穿其中,是以农为主,以牧为辅的农牧乡。对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其他乡,信教群众的比例可能会有所不同。

  二、季节性。主要是指农牧区信教群众参加宗教活动在时间上的季节性。农牧业生产有很强的季节性。俗话说:“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在西藏也是如此。当社教开始,笔者作为社教队员进入某乡时,他们已忙了一个冬春。在这期间,每月的藏历初8、10、15、25、30日,个别妇女到寺参加宗教活动,其他人多是把到寺参加宗教活动与购买生产、生活必需品相结合。而在庆贺丰收、农闲季节,以及遇有重大宗教节日时(包括藏历年初一到十五、四月十五日、九月二十二日等),几乎是全家出动参加宗教活动。可见,农牧区信教群众在农忙之时参加宗教活动少,农闲时参加宗教活动多,有季节性的差异。

  三、突发性。是指农牧区群众参加宗教活动在事件上的突发性。如老人去世,天灾人祸等事件发生时,与之相关的群众参加宗教活动便多。老人去世,后人要参加一系列宗教活动为之祈祷。首先要请喇嘛诵经,而后到寺庙布施,有的还到拉萨、日喀则等各大寺庙去布施、诵经,以求老人升天堂,有个好转世。大的宗教活动每进行4次。包括:头七、四七、七七和周年忌日。有的人遇到倒霉的事,称之为“远气不佳”,由家人或是自己到寺庙请求诵经以避邪。如突降冰雹等自然灾害,或是遇到车祸等灾祸时,都要以宗教的形式,祈求神灵镇灾逸祸。

  四、层次性。是指农牧区信教群众在宗教意识、家庭宗教用品上的层次性。信教层次悬殊,这是农牧区群众信教的一个显著特点。一部分宗教职业者(包括在寺喇嘛和散于社会上的宗教职业者)和信徒信教层次高,他们明经论,知教义。大部分信教群众宗教意识层次浅。据调查,大多数信教群众只知道个别教规(戒律)而不知教理,或少知教理(简单地轮回、来世),信仰意识基本上处于最初的感情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