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吉拉珍生平述略
公元1055年,玛吉拉珍降生在西藏拉切地方一个贵族家庭。其父名卓买,学识渊博,心地善良,为人厚道,并且崇信佛法,乐善好施,颇受当地人的敬重;母亲邦江,原为当地一富豪世家的千金,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言谈举止颇能显露出大家闺秀所独有的教养。在玛吉拉珍的传记中,多处提到其家族血统之高贵。由于家庭的熏染和影响,加之玛吉拉珍本人聪颖过人,她的佛学才能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显露出来。自五岁起,玛吉拉珍便在母亲的亲自指点下开始习文识字,到了八岁,便能在一天之内诵读《般若八万颂》两遍,这样的速度对于专职诵经者来说,也是难以想象的,她超常的记忆与神速的诵读能力使周围的人惊叹不已。当地一位佛教造诣极深的格西发现玛吉对般若经义有不同寻常、天才的理解后,惊叹道:“了不得啊!这姑娘的智慧简直就象大森林燃了火一样、这世界上再没有人能比得上她”。于是,她的名字又以喜饶准美(意为智慧明炬)而名震四方。
她十三岁时生母突然去世,十六岁父亲作古。这痛苦的经历使她感到人生的生死无常、虚幻不实,因此决意去寻找一个解脱这一切的真谛。
于是,玛吉拉珍跟随格西阿顿,修习般若波罗密多,经过一段时间的研习,她对般若思想的理解远远超过她的老师阿顿格西。于是她毅然告辞阿顿格西,整装北行,来到山南约茹扎朗寺参拜喇嘛扎巴为师,喇嘛扎巴对显密二教做旨极深,他和玛吉拉珍接触一段时间后,发现玛吉天资聪颖,记忆超常,佛学功底厚实,对般若性空思想有独到的理解。根据这一情况喇嘛扎巴授予她灌顶并讲授广中略三种不同的《般若经》等殊胜教法。通过一段时间的研习参修。玛吉拉珍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全面深刻地掌握了大乘佛教般若性空思想。为她以后创立的能断派佛教思想体系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玛吉拉珍传》记载:玛吉二十岁时,印度班智达陀巴扎亚在西藏传教布法,由于前世因缘业力的牵引,她与陀巴扎西结为夫妻,继而得三子二女。长子陀巴桑智最终成为玛吉拉珍最得意的门徒和能断教法的宏扬者。
在玛吉拉珍整个一生中,对她的思想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有三个人,第一位是上面所提到的喇嘛扎巴;第二位是玛吉拉珍的印度籍丈夫班智达陀巴扎亚;还有一位就是南印度最著名的游方僧人帕当巴桑杰,当这位著名的大瑜伽士在西藏定日地区传布佛法时,玛吉即拜其为师,受惠颇多,接触了帕当巴的息结教法和他的哲学。从而使她的思想探索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她的佛教哲学思想亦已臻成熟,在宗教实践上也形成了独特的完整的体系,成为能断教派的创始人和帕当巴桑杰宗教哲学的宏扬者。
能断派中“四魔”的含义及其断除的方法
修佛的终极目的是完全摆脱生死轮回之苦,进入涅槃寂静的世界,成就佛果。那么,佛是什么?佛在哪里?如何才能进入这样的境界,达到这样的目的?采用什么样的途径或方式才是正确的道路呢?在印度佛教中把佛作为设置在彼岸世界的抽象本体,即认为佛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超越人类感觉经验的实体。玛吉拉珍则独辟蹊径,把存在于天国的佛搬运到现实每个人的心中,在每个凡夫俗子的心目中恢复了佛的绝对权威。玛吉拉珍说:
“你能彻见之佛国净土,
即是远离烦恼之标志,
假若彻底清净烦恼障,
到处都能观见佛净土。”
“万法集于方寸之心,
若能明晓彻见此心,
万法便能豁朗释集,
生死与涅槃一切法,
于心中圆满无缺故。
若知此心圆满无缺,
万法之义明白了了。”①
从上述引文中我们可以看到,玛吉拉珍向我们展示了一种“人佛合”的境界,生死涅槃一切法皆存在于人的心中,即是说,整个宇宙的真谛——佛、空、真如等存在于人的心中,但是现实的人由于烦恼无明障蔽了人心中本来具有的佛性,便不能观见真如,处在生死轮回的苦海之中,通过实践修习佛法,消灭烦恼,清除障垢,即可证得性空,达到佛我合一的境界。
玛吉拉珍的这种人心就是佛性,佛性就是人心的即心即佛思想,实际上就把高不可攀的佛与芸芸凡夫拉到了同等的位置,使对宗教偶像崇拜变成了对人心的崇拜。玛吉拉珍的这一佛教理论就是佛教西藏化的一种具体表现。
玛吉拉珍认为虽然佛就在人的心中,佛性便是人心,但现实的人不能洞见佛性。证得性空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我执”。即执“我”为实有的思想是成佛的最大障碍。那么,什么是“我执”,怎样才能断除“我执”。在这个问题上,玛吉拉珍运用独具特质的自我静修的实践方法。自我静修本身在理论上是以一种认为在魔界也有不同领域的思想为基础的。魔在能断派的教法里代表着必须摆脱的幻觉,摆脱斩断四魔是能断派理论的基础、实践的核心。
第一魔是“有碍魔”,魔的欺骗活动是以一种接触(有质碍)为前提的,也就是说这里指感觉和感觉的目标。《玛吉拉珍传》载:有碍魔是指“内根眼识观见色外境,色外境则有美丑之别,(人们)贪求执著于美;厌恶憎恨丑。同理,内根耳识、鼻识、舌识、身体皆贪著各自外境对象所显现的善美;厌恶各自外境中所显现的恶丑,根识外境的爱憎是由于内根亲自触感外境而产生的,它成为轮回流转的基因,故成魔,这种情感,实际上是在外境对象的挂碍、牵扯之下产生的、故谓之有碍魔。”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