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藏传佛教 >> 研究 >>

略论藏传佛教史上的女密宗师玛吉拉珍及其能断派(2)

分享到:

  眼识的外境对象是色境(形态),当看见一位端庄清秀、体态婀娜的姑娘时,立即对其产生一种美感,深深地被她的美貌所吸引。反之,当我们眼识的外境对象是一位丑陋不堪、蓬头垢面的人时,我们便本能地对其产生厌恶之情而不愿接近。同理,耳识的外境对象是声音,鼻识的外境对象是气,舌识的外境对象是味,身体的感觉对象是触境。总之,当人们的五官和客观外境的五境相碰时,或者产生一种令人陶醉、贪著和追求的欲望;或者产生一种厌恶、欲离、丢弃的愿望。玛吉拉珍认为,这种在情感上区别好坏、善恶都是产生诸多烦恼、是非、痛苦的最大魔障,是轮回流转的基因,是能断派所要斩断的对象。

  色、声、香、味、触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眼、耳、鼻、舌、声是反映这五种客观存在的感觉器官。二者相遇势必会在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中产生善恶美丑的感觉。

  如何才能消除客观外境和主观情感的对立,使二者达到融合一体、平等一味的境地呢?玛吉拉珍认为,只有用般若性空思想,才能通达这样境地。

  般苦思想的内核不外乎是“一切法的自性平等不二。”这种“平等不二”的自然法性,实际上就是一切法的自然空寂,修习禅定的目的就是要体认般若,并通过提高般若体验的实证,彻底断除世间人们自身的无明和妄执。

  玛吉对其徒弟岗巴木桑说“善男子,当今体认般若,勿求著任何法,观想色的自然空寂……声、气、味、触亦复如是,究竟法性空无。”③这就是说包本身没有自性,无任何意义。它是不真实的。它的善恶、好坏、彼此、大小都是自人们妄执所产生、都是由人们的思想假设的,对这种空寂的执著没有任何意义,消除了对色、声、味、触的贪嗔、爱憎。便能从根本上断除有碍魔。玛吉拉珍认为截断客观存在与感觉器官之间的关系,使人的整个思想情感处于一种明寂状态,即对客观外界的任何一种现象没有丝毫反映,使客观事物的法和自己的心识融合为一,即可断除有碍魔。

  第二魔无碍魔,这种魔并非以接触为前提条件的,它主宰了具有思维力量的物品以及希望、畏惧和兴奋的原因。它与有碍魔之间的不同之处在于:有碍魔有其根识的外境对象而无碍魔则没有它的外境对象。《玛吉拉珍传》说“所谓无碍魔,是指虽然于根识的外境中不亲显任何善恶区别,但于自己心中产生诸种善恶的差别、并认为善者为神,恶者为鬼。因于心中有善恶分别故。心遂变愚痴,成为解脱圣道之障碍,故称魔,又因为这种善恶分别是在没有外境对象挂碍之下产生,故谓之无碍魔”④这就是说,人在根识与外境对象没有直接接触的情况下,从潜意识自发产生的快乐与痛苦的感情。并认为情绪上的这种无可言状的清净快乐是神的恩赐,痛苦、恐怖等感觉则认为源于鬼怪。

  玛吉拉珍认为,从潜意识自发产生的善恶疑虑直接导致烦恼、困惑,身心得不到安宁。常被各种各样的烦恼困扰侵袭。实际上,这种烦恼与困惑并非来源于任何外境对象,而是深层意识中自发产生的,是情绪波动的反映。这种感觉情绪与外境对象没有任何关系,故将此称为无碍魔。那么,如何根除此魔障呢?

  玛吉认为,所谓的鬼神,只是由我们的心识所造。说到底,客观存在本身无善恶、是非、彼此、大小等区别。客观外界的善恶、是非、彼此,都是由我们的心所创造出来的,客观外界的一切法都是这个空寂、无谛实、无自性的心的产物。

  玛吉拉珍主张人的心体就其本质而言是纯净的,是远离尘垢的,修习的目的在于如何把握这个远离尘垢的心体。把握好自己的心体,就应该采取听其自然的做法;对心中出现的任何感觉不予理睬;对任何善恶的思维不破斥;对客观事物不起分别和执著,保持自心的清净状态,让这颗心随意而住。正如玛吉所说:这就象大海没有任何外来的动力而掀起波浪一样,波浪虽起伏不平,然最终还会消失在无边的大海中。人的善恶念头亦复如是,放任自流,不予破立取舍。这样,身心不会被来自任何一方的情感所动。如能在“空虚明净”中当下把心安住于一境,则从根本上消除了“无碍魔”。

  第三魔喜乐魔,指由于执著某一件事或执著地忆念某一段经历,从经验中生发的喜乐周遍整个身心。也就是对在“道”中修习的善德的爱慕,减轻来自神力的疾病、惩罚和烦恼的手段,最后是对自己力量的犹豫和怀疑等。《玛吉拉珍传》中说;喜乐魔“自心耽著某一件事,并由此而生发的喜乐周遍身心,成为解脱之魔,谓之喜乐魔”。玛吉拉珍接着说“产生喜乐魔的原因诸多,世俗的利养恭敬;修行中亲证本尊神;梦兆圆满吉利,预卜未来;身、口、意三业获灭异己的能力等,通过这些经历心中滋生喜乐,从此产生傲慢,逐成解脱圣道的障碍,故称喜乐魔”。⑤

  当一个人品尝到美味可口的食物时,就会产生得到更多美味食物的欲望,对这甜美食物的贪著,实际上就是我们心灵的魔障。

  所以,无论经验给我们提供什么样的功德,我们应该意识到这一切只不过是我们心理的造作,这样喜乐之情犹如虚幻的梦境,非实有,根本不存在,通过修习般若空性,认识到所生起喜乐的心与外境二者皆虚幻不实,只有根除虚幻的喜乐之魔,才能利益众生。这些被认为是魔的幻觉之力都可以被压抑到不动界并根据最高分别力而在那里消失,在这些分别中既没有任何排斥的东西,也没有任何追求的目标,既没有生灵,也没有魔物,甚至也没有自身能排除或吸收的东西。

  第四魔傲慢魔,傲慢魔或称我执魔,佛教认为我执是修佛的根本魔障。断除两种我执即可达到佛的境界,要想完全摆脱世俗的种种烦恼,摆脱流传轮回,就必须断除我执。所谓“我执”就是人们的思想牵挂于某种有形无形的事物之上。如果能把一切有形或无形的事物,从思想上断除掉,则即根本断除了“我执”。

  玛吉拉珍说:“上述三魔的根源是我执魔,我执是流转轮回一切邪恶之总源,执“无我”为我故,心趋愚痴,心中产生的一切善恶皆由分别心去执著,执实有故,谓之我执魔。”⑥任何有形或无形的事物,它的目性本空,非实有而我们却执它为实有,心中生起种种善恶有无的分别心,玛吉拉珍认为这些苦恼都是由“我执魔”造就的。

  用什么方法才能断除“我执魔”呢?这就要树立“无我空慧”的般若思想。要求修行者首先应该以自证智慧观见我与我执的内外一切法没有实在性,通过智慧观见人的身体不过是众缘凑合而成,并非实有,假若没有父母的因缘巧合,自己的身体亦不会产生,更不会存在。世间万事万物亦复如是。所以宇宙间的万物都不是实有,能悟透这个道理就是由般若空慧断除了“我执”,断除了“我执魔”。则烦恼痛苦便无从生起,从流转轮回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