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藏传佛教 >> 研究 >>

唐卡的供养和传播(2)

分享到:

  几百年来,旧有的传统观念中,画唐卡的技术基本是在家庭内部传授,父传子的世家传承,或者在同一血缘关系的家族内传授,广泛招收画徒的行为不多见。这种古板而单一的传承习俗,埋没了很多有艺术天赋的人才,因此,次品的大量出现也在所难免。

  赏析唐卡要选精品,只有精品才能让人感受到唐卡绘画独特的魅力,平日里讨论唐卡画时,我们的思绪很容易被程式化的构图和严格的度量经要求以及严格的设色要求束缚着,很难用言语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只能说“自己去观赏那些大师的画作吧!保证你们会激动不已,这种激动不仅来自高超的绘画技法,更主要来自大师们非凡的艺术修养和深厚的宗教修养。”事实如此,在相对比较保守的传承里也出现了很多具备绘画天赋的艺术人才,勉唐巴·免拉顿珠、岗堆·钦孜钦牟、雅堆·吉吴岗巴、洛扎·丹增诺布、藏巴·曲英加措、噶玛·曲英多杰、铥玛·格西丹增平措等都是唐卡绘画界中脱颖而出的精英奇才。他们在各自不同的时代和区域内创立了独具特色的绘画流派。极富生活情调的画面让你遗忘了这是一幅表现宗教题材的绘画作品。时至今日,唐卡画界仍然在称颂着他们的才华,遵循着他们的遗教,但是较民间化的组织群体中很少有人特意去关注和欣赏历代画家们留下的、濒危的亲笔画作,虽然他们以某个流派的传承者而自豪。当然这种态度也使个别才艺双全的画家不觉中推动着唐卡画随着时代而发展的历程。

  佛、苯兼有的唐卡画法在藏区产生的确切年代难以考证了,但是,我们看到吐蕃王朝时期就有绘制唐卡的习俗。根据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加措所著《大昭寺志》一书记载,公元七世纪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曾用自己的鼻血画了一幅白拉姆女神像的唐卡,后来装藏于大昭寺白拉姆女神塑像的内膛。另外,《乃东县文物志》上记载,山南地区文物局收藏的一幅观世音菩萨的唐卡被认定为吐蕃时期的唐卡作品。据此,唐卡画产生至今少则也有一千年以上的发展历史,那么,地域广阔、人烟稀少、全民信教、交通并不发达的藏区,地理环境相差较大,可以说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唐卡画的画风上也会显示出很多不同区域的审美特色,从而产生了不同风格特色的绘画流派,尤其在不同地区与邻近周边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在唐卡画的风格上表现得更加突出,比较公认的现象是阿里一带深受克什米尔佛教画风的影响;拉萨等地区深受印、尼绘画风格的影响;而在甘、青、川一带藏区的唐卡画深受中原汉族地区绘画的影响。这种影响在纯粹的技法领域和审美追求倾向两方面均有体现,自然而然地突显出唐卡画的地域特色,形成了不同风格面貌的唐卡画。

  在藏族传统美术理论界,以贡追·云旦加措的《知识总汇》一书为代表的观点称唐卡画的主要风格可归纳为五大流派,分别是白赤派、吉岗派、勉唐派、钦孜派和噶赤派;区域性流派又分为藏赤、卫赤、艾赤、康赤等等。不管什么绘画流派;不管谁人创立,大体上是在迎合某个区域或者某个时代的人们的审美需求之下产生,在表层的画面处理技法和深层的意境追求各方面总有一些可归纳的表现形式和可以遵循的公式化的模式,但是,事实上我们不难察觉跨时代的传承仅仅在于对前辈的崇敬和爱戴,新唐卡的画面中更多的带有个人或小群体的创作特色和当代审美趣味的印记,这种变化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因此,如今看勉唐派和钦孜派以及噶赤派等流派追随者的绘画,就会发现这种现象是显而易见的,只要我们把他们的作品与流派创始人的亲笔之作进行比照就十分清楚了。

  作为宗教用途的唐卡画,由于其不同的应用和表现手法又分为村唐(多彩唐卡)、纳唐(黑底唐卡)、蔡唐(红底唐卡)、瑟唐(金汁底唐卡)等。另一种分法是根据绘制唐卡时所用时间来进行分类,分为恁唐(花时一日)、锣唐(花时一年)、普通唐卡(花时不定)等。所谓唐卡不单单是指布绘彩画,还有不同材料完成的唐卡,比如:缂丝、堆绣唐卡、刺绣等。

  如今在国内外的人们,随着生活内容的不断丰富,唐卡画爱好者的队伍逐渐在壮大,欣赏唐卡、收藏唐卡已成为雅趣,它能给人以心灵的平静和无限的收藏乐趣,凝固历史、展现宗教美感的旧唐卡更是众人所望的收藏品,新时代的唐卡画家们也在不断地创作着,呈现藏区独有的审美信息。(本文图片由西藏博物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