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魔觉域法”,是玛久拉仲依据帕丹巴桑杰之舅父圣天的《般若波罗蜜多秘诀》,并结 合自己独特的实践而创立的一种教法义理。四魔觉域法,亦可称作四魔断境法,是觉域派教 法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教法义理之一。觉域派认为,“我执”是无明的根源,它象“魔”一样 非常可怕,倘若不断除“我执”魔,它的侵扰就会不断。觉域派所说的“魔”,并非一种体 大而十分恐怖的实体,它产生的根源是“自我之心”。而四魔觉域法,就是针对“自我之心 ”,把“心”作为“境”或“对境”,并分别为“四魔”而修持的教法。
觉域派四魔觉域法中的四魔分别为:有碍魔、无碍魔、喜乐魔和执著魔。
1、有碍魔及其断除法
有碍魔,是一种依赖于外在之境,即外在客观物事物,并由感官或感觉器官产生 的魔。 ?关于有碍魔,玛久拉仲解释道:“当眼根观见‘色’境时,以善、美之‘色’,会产生贪 著、爱恋之感;对恶、丑之‘色’则会产生厌恶、憎恨之心。以此类推,由耳根、鼻根、舌 根、身根,诸根所识的声、香、味、触。如果各自的境或对象是美的、善的,便产生贪著、 爱恋之感,反之,是丑的、恶的,则生起厌恶、憎恨之心,故此,谓之为“爱、憎二取(执) 之魔’。由于这种在诸感官之境中真实存在,而就此生起的贪著、爱恋、憎恶,已真实地挂 碍、牵帛诸根,即各感受器官遂侵犯了众生有情,且构成束缚世间有情,即轮回流转之基因 ,故此谓之为魔。因为它已挂碍、牵掣了实有的善的或者恶的外境对象,由此成为魔, 故又称之为有碍魔”?④。
如何才能断除有碍魔,玛久拉仲认为,就根识所观见的外在对象,即“色”而言,本体本 无自性,它显现的只 是一种“假有”,实际上并没有能够构成“我”,并非真实存在。因此,对这种“假有”所 执的贪著,或者憎恶,也是虚空的,没有任何意义。如果能以此,即自性空观想修行,就 能 断弃对“假有”所执的贪著、憎恶等,并从“色”境中获得解脱。同样的道理,耳识的对象 ,即境,是声音,鼻识的对象是香,舌识的对象是味,身识的对象是触,就声、香、味、触 诸境而言,本体本来就没有自性,即自性空,诸根识之境显现的只是“假有”,所以,对诸 根识之境产生贪著、憎恶等,实际上是虚空的,如果能以自性空观想修行,即可断除对诸根 识之境所生起的贪著、憎恨等感情,从而从诸根之境中获得解脱,以达到断除一切有碍魔 。
2、无碍魔及其断除法
无碍魔,是一种不依赖于外在客观对象,而是由自心分别善恶,并以善为神,以恶为鬼的 魔。它与有碍魔的不同之处在于:有碍魔是由感官感触的对象而产生的;而无碍魔则是由心 境或分别心生起的善恶分别而产生的,有碍魔产生根源是外在客观对象,即外境,而无碍魔 产生的根源是内在心境,即自心。用玛久拉仲的话来说:“心,即无碍魔。”
玛久拉仲认为:“所谓无碍魔,它虽然在根识之境中不真实存在,或亲自显现,但是在自 己心中却能生起诸种善恶分别。而且把自心生起的恐怖、畏惧谓之为鬼,并以鬼为恶;如 果心境清净,生起快乐、愉快,则谓之为神,并以神为善,如是在心中执善、恶二分别。因 此缘故,心变得杂染清净或烦恼。然而,对这种烦恼杂染尽管不真实挂碍,而使其尚不成为 实境,但是,它对不善之业必定造成转移、潜流的侵害,故此谓之为魔,正因为它尚未成 为真实之境,亦不真实挂碍,所以称之为无碍魔”
如何断除无碍魔?玛久仲在她的《般若波罗蜜多秘诀域教理佛言大品》中说道:“认为神 善,并以神相执,认为鬼恶,并以鬼相执的这些所谓的神、鬼,就是心中生起的欲望、恐惑 等诸意念,实际上不过是自己的魔生起于自己,除了个人的自生心之外,它的发起不涉于彼 他任何事物。正如《法性广大净信》中所言:‘任何意念皆为心之发生’,它好比平静不动 的 大海,能掀起万顷波浪等,如是这样体悟的士夫,就不必造作任何意念,仅从自地便可破灭 ,断除所有意念,即无碍魔”?⑥。
3、喜乐魔及其断除法喜乐魔
产生于自心贪著的各种事物,诸如名利、权势、钱财、功德等,对这些事物生起 的爱慕、贪恋以及自心贪著的各种事物得到满足,而由此内心生起的快乐、喜悦等,觉域派 称之为喜乐魔。
玛久拉仲认为,不论是共同的喜乐魔,还是殊胜的喜乐魔,皆来源于理念幻化的心。这种 心缘起于对名利权势,家眷财富的爱慕、贪著,以及对各种成就,诸如亲见本尊神,修炼获 得验证,梦有先兆预兆,能调伏众有情,镇灭各种疾病等一切成就的执着和渴望。因为由此 生起的欢乐、喜悦可以滋生傲慢、矜骄之故,遂成为解脱道的断障或魔障,因此,谓之喜乐 魔。
喜乐魔有共同魔和殊胜魔之分,共同魔中包括由傲慢心滋生的喜乐魔,对福泽财物发 起的敬逸魔,对名利敌友发起的欲望魔和对子女配偶家眷发起的欢喜魔等。
怎样才能断除这些魔呢?玛久拉仲认为,不论这些共同魔给我们提供什么样的功德,如果 一个人具备心境不二的明智,他就不会把这些功德持为常有。应该意识到这一切只不过是虚 幻 的梦境,本性不存在任何贪著,它就象美丽的外表在显示自己美丽,实际上就是自生装饰或 包装自己。因此,对这一切并不值得生起矜夸之心,假若既使生起矜夸,傲慢之心,那也只 不过是理念虚幻的执著所造成的。倘若能认识和体悟到所有功德都是虚幻梦境,虚而不实, 一切皆无常,并以这种无执清净的本性行为,即可断除所有共同魔。
殊胜魔,是相对修行者或瑜伽行者而言的,它表现在道和果位两个方面,一般来说殊胜魔 分别有:正见离戏论,即空性见生起的快乐修平等性生起的快乐,行无分别生起的快乐,入 修持道生起的快乐等。玛久拉仲认为,这些快乐倘若被瑜伽行者稍许在境中受用,就不能进 入正道而成魔之业。如果瑜伽行者能意识到正见、正修只是在暗中表现,不完全在心中所 作,但在心中会生起不灭的种种意想,对于各种意想,只要瑜伽行者不改变自己正见的思想 观念,能使生起的诸种意想改变成示现平等,不偏不倚的空性,从而断除不正见果位之魔。 倘若瑜伽行者能意识到所有一切是自性心所造作的,这样修行者既使不去修持, 也能分明心中生起的任何意想,并不改变其义,完全领悟,自地解脱,就象在燃烧的酥油灯 中放入酥油那样,溶化于其中,不修持便获得静虑,即殊胜修持,不正修果位之魔由此断 除。倘若瑜伽行者能使自己的正行从中自我解脱,就不必专门正行,亦不必执平等为对治。 若能意识到所有魔都自生,自己就会无碍无阻自我解脱。若是证悟殊胜,正行就必无遮。但 是,不得修不悟之行,应该按次第加持,依次正行,最终获不行而行的殊胜正行,这样即可 断除不正行果位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