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释迦、弥勒到阿弥陀,从无量寿到阿弥陀——北魏至唐的变化(3)
时间:2008-06-28 10:52来源:[兰州]敦煌研究,2004年第5期作者:冢本善隆 点击:
另外,在唐代的龙门以高宗麟德二年(664)造像题记为首,特别是武则天时代造了很多地藏菩萨,也和阿弥陀佛一样,主要是以慈悲救度者而作为礼拜对象。悲智圆满作为佛、菩萨的“德”的解释,北魏的弥勒是释迦佛的教义的传承、宣示者,使人明显地感受到其智慧完全的性格。与之相对,唐代的阿弥陀、地藏则显示出强烈的慈悲无限的特性。地藏以普济六道众生的悲愿,超越了诸菩萨以慈悲权化而被信仰,作为救出在死苦境界生活的人,并引导其进入净土的菩萨,自身与当时盛行的阿弥陀净土信仰的关系密切结合与观世音或救苦观世音一起,作为阿弥陀净土信仰的部分承担者而为大众所信仰并流传下来。还有,唐以来信行的三阶教徒当中,也不再拘泥于普敬一切佛、普行一切行的信条,渐渐地特别导入地藏菩萨的信仰。当时正好玄奘新译《地藏十轮经》问世(651),其门下的神防(被认为是三阶教的信奉者)据此经而鼓吹地藏崇拜。就这样,龙门唐代以来的地藏菩萨造像,一方面和当时佛教界的事实相契合,另一方面相对于北魏的礼拜对象,和阿弥陀一起,作为慈悲救度特征显著的净土教的礼拜对象而出现了。
唐代的观音造像也继承前代而盛行,但唐代的观音信仰不仅仅是法华经里观世音形象,而是成为净土教的观世音,和地藏菩萨一起,与死后往生净土的信仰密切结合,这种信仰倾向日益显著起来。业道像也成了与净土教信仰有密切关系的东西。简而言之,唐代的龙门造像,与前代释迦、弥勒那样此土式佛、菩萨信仰不同,而是以西方阿弥陀佛为中心的彼士式的佛菩萨信仰,它作为新势力而勃兴,以致形成压倒的优势,这在所有的各种造像中可以认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