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宗教比较 >> 其他比较 >>

试论禅宗的“不说破”与西方语言教学理论中的“默教法”的关系(2)

分享到:

  洞山领会这一玄旨,靠的是自己的觉悟。而他之所以能够这么做,是由于其师云岩当时未曾点破,只是让他自己仔细思寻。如果当时云岩便迫不及待地将答案告诉洞山,洞山就不会有后日的觉悟,最多不过是知道了一些关于影与形的人所共知的道理而已,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洞山最感激的便是云岩未曾为他明说,使他有了自己悟道的可能。
  禅宗的不说破一方面是教学方法的改进,同时也表明了教学观念和理论的重大突破                            
  以往佛教施行的是类似课堂教学的座主讲经的方法,一般是由最有威望的大德在台上讲经,众人在下面听讲。这种教学方式是机械的单向的贯输,摄于主讲的威望,在台下听经的人一般很少提问,也没有机会发问,至于台下的学人听懂了多少,主讲者也不甚了了。集体教学是当时最主要的教学方式,个别传授也仅限于最亲密的弟子,其他人没有这种机会。另外还有一种论战式的辩论,但这种辩论一般都是扬己破他,随听的人学到的多是辩论的技巧和逻辑,得不到多少真正的教诲。
  禅宗则将长老临坛讲经的课堂教学与宾主相互激扬的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将明示佛理(说破)与启发诱导(不说破)结合起来,打破了过去师生之间等级森严、不可逾越的界限,使师生关系更加亲密,更加平等。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禅宗意识到教学的主体和目的是学生,而不是老师,法为众生说,不为诸圣说,教学的目的不是展示老师的学问和境界,而是让学生明了佛法道理。因此老师没有必要占用全部的教学时间,不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也没有必要把什么道理都讲十分,惟恐学生不明其义,而不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机会。禅宗的长老在上堂说法时多是简明扼要、提纲契领,绝不拖泥带水、自炫学问,而是将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思考。引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同时设法自己寻求答案,而不是过分依赖老师。老师有所提示,也只是暗示诱导,绝不轻易将答案告诉学生。
  禅宗在教学方法上的改进和试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不仅在当时收到很好的效果,同时对后世一般的教学实践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不仅在中国如此,在西方亦然。西方教学理论中的“默教法”在某些方面与禅宗的不说破颇为相似,不知是否也受了禅宗的影响,或许是由于禅宗的这一教学方法揭示了教学的普遍规律,故在西方也有同样的理论。
 默教法是由英国数学家兼心理学家加诺特于六十年代初首创的。它的主要涵义是:教师少说,尽量给学生多说话,多活动的时间和机会;教服从于学,学大于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从教学原则上讲,它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教从属于学的原则。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2)教师精讲,学生多练,引入实物媒介和手势、动作代替母语、外语教学的原则。
 (3)教师不更误,学生自改的原则。
 (4)正确处理外在结构与内在精神实质之间的关系。此原则是指学习中只有陶醉在所学事物的本质特征中,才能真正体会出它的精神实质。学知识不但要学它的表面现象——外在结构,还要学习它的精神实质。
 (5)正确处理语言与词汇间的关系,用尽可能少的词创造尽可能多的语句的原则。
  这种以探讨人际关系为特点,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思想在六七十年代的西方的教育战线上被誉为一次跨时代的革命。其心理学基础是罗杰斯(C.R.Rogers)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他认为“人的本性,当他自由运行时,是建设性的和值得信赖的。”为此,他提出与传统教学观念截然不同的非指导性教学法。他不注重具体知识的教学,而是把人的价值、尊严、自由、创造、潜能的充分实现置于首要位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强调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强调师生间和谐的人际,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些无疑都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而默教法正是在这种变革中应运而生的。   
   从默教法的上述原则中我们可以看出它很重视人自身的智慧开发,强调学生自己作自己的学习主人。老师只是学习的引路人,老师的启发诱导,只在培养学生的能力,学习效果的好坏绝大部分在于学生个人的努力。学生应该自己发现问题并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课堂上的主要活动者是学生而非老师。人们常说,在课堂上,老师好比是导演,学生好比是演员,一出好戏的上演离不开好导演的指导,但更重要的是演员对所演角色的准确把握和淋漓尽至的表演。因此对于教师课堂上唱独角戏  ,一人包揽整个课堂活动的做法,默教法是持反对意见的。
  另外,传统教学法中,教师对学生的错误的容忍度不够宽泛,一般采取“有错必纠”的做法,随时随地,决不放过任何一个小错。这样作固然是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殊不知任何事都是一分为二的。教师在课堂上过多的纠误,有时会严重影响到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因为害怕犯错误而不敢说话,无所是从,导致学生创造性发现的突然消失。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为“受挫感”的增加只能是学生越发对自己丧失信心,其后果大多是学生对所学知识逐渐失去兴趣并最终放弃学习。
  “默教法”正是意识到这一弊端,才采取了引导学生自己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直接指明学生的错误所在,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这样学生就会对自己解决的问题有更深刻的记忆。“默教法”在语言教学中的实物媒介代替用母语和外语教学,直接建立了实物实情与目的语之间的联系,使教学更生动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母语的负迁移(干扰)。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老师精讲,学生多练,实物教学”;“教师不纠错,学生自改”。“默教法”的这几条原则与佛教禅宗的“重视学生地位”,“提倡宾主相互激扬”,“不说破”等教学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不能不说明传统的教师包办一切的教学法是有其弊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