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十大名山(七)亦禅亦教衡岳山(4)
时间:2007-10-05 09:55来源:缘起作者:佚名 点击:
不仅如此,衡山还被称为道教的洞天福地,道教甚至早于佛教在此传播,但基本上也是始于晋,发展于南朝,盛于唐。见于记载的道观有数十处之多。其中有,建于晋代的衡岳观、元阳宫、洞灵宫、招仙观、九真观;建于南朝的中宫、北帝院、九仙宫、西台观、西灵观;建于唐朝的紫盖院、圣寿观、田真院、寻真观、洞阳宫、紫虚阁等。现存的水帘洞古称朱陵洞,传为朱陵大帝所居,道教36洞天福地,此为第三。洞在紫盖峰下,上有谷地,下临绝壁,中有水池。水自谷口奔泻而下,形成瀑布,甚为壮观。张居正诗“误疑瀛海翻琼浪,莫拟银河倒碧流。自是湘妃深隐处,水晶帘挂五云头”,及毕田诗“洞门千尺挂飞流,玉碎珠帘冷喷秋”即咏此。“水帘洞之奇”也为衡山一绝。衡山自古流传许多道教修炼成仙的传说,为它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从全国范围看,佛、道都盛行于唐代,但因李唐王朝尊李耳为祖,对道教更为推崇,故道教的发展应具备更为有利的条件。而事实上道教在此的影响远不及佛教。据唐末道士杜光庭所作《历代崇道记》,道士共15000余人,不及僧人二十分之一。据衡岳有记载的寺观来看,道教的观、宫不及佛教寺庵的三分之一。一些寺原为道观改建而成。如柚峰西北的西观台,相传最早为周穆王所建,陈代改为太初观,后改为寺。又如光天观,系道教二十二光天坛福地,天业中改观为寺,即上封寺。西有青玉坛福地,佛教改名为罗汉行道坛。灵峰寺建于五代天福年间,其西北有王母殿基,下有石刻真人像,原当系道教宫观。从一定角度上可看出此地佛长道退之势。在衡岳,佛道的分布大体是:道教宫观多集中在山之东北,而佛教寺院则多集中在山之中、西部。也有佛、道共处于一地的记载,如《南岳总胜集》载:吐雾巾子二峰“北有仰天台神庙尼寺基,亦有庵宇,僧道居之”。白马峰“上有庵宇,僧道居之”。
儒、释、道三家都在衡岳蓬勃发展,它们在斗争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作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佛教作为外来文化,要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扎下根来,就必须适应中国的国情,向中国的传统文化靠拢。无数佛教学者在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这项工作。魏晋时期,佛教学者多用老庄玄学思想来解释佛教教义,以迎合上层社会的需要。南北朝时期,南岳高僧慧思在此基础上,还吸收了中国道教的神仙方术思想。例如在他的《誓愿文》中曾发愿“成就五通神仙”以期长生。至于后来创立的禅宗,则完全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了。“庄子的虚无主义思想和对精神自由的执着追求、玄学家的得意忘言理论以及旷达放荡、纯任自然、蔑视礼法的性格”,以及儒家“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性善论”都对禅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南岳高僧怀让对南宗禅的创立及其在南岳的传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在道教对佛教产生影响的同时,佛教对道教也同样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南北朝时期,道教著作中有许多宣传神仙长生的思想,而到隋唐时期则转向唯心主义哲学理论的研究,这同佛教理论的渗透不无关系。唐代曾在南岳活动,并对南岳道教产生重要影响的道教大师司马承祯倡导五戒、八戒、十戒。这些戒律是在吸取了佛教有关戒律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至于他提出修炼主要在于修心,修心在于主静,以及“坐忘”、“静则生慧”等主张,显然源于佛教的“三学”。
在三教混同中,知识分子起了重要的作用,许多高僧和道士本身就是儒士出身。他们的加入,抬高了佛、道教的地位,也提高了佛、道教的水平。改造后的佛教,也更加引起知识分子的青睐和关注。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分子自觉不自觉地将佛教文化、道家学说引进儒学中来。北宋,在衡山有很大影响的哲学家周敦颐就是个典型。他受道教和佛教的影响都很大。他继承《易传》和部分道教思想,提出“宇宙构成论”。而他的达到道德最高境界须通过“主静、无欲”的思想则来自佛教。衡山白沙书院的陈南章,他主张修养“主静坐”的思想则颇接近佛教禅学的观点了。
三教混同,特别是佛、道的混同也反映在人们对佛道的看法上,往往界限并不分明。例如《南岳总胜集》载有这样一件事,唐永贞元年(805),南海贡卢眉娘,极聪慧,“工巧无比”,能在一丈绢上绣法华经7卷,字如小米粒,而点书分明。又善作飞云盖,其中有10洲3岛台殿麟凤之像,而执幢捧节的童子不下千数。唐顺宗极为赞叹,度她为道姑,赐号逍遥,敕居南岳魏阁。眉娘在绢上绣的是佛教的法华经,应度她为尼姑才是。可见在顺宗的概念中,佛道已有点不分了,这样的例子在民间还有很多。
三教共同构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三教融合成为衡岳的文化特色。
四、国际文化交流
衡山的国际关系,主要是与新罗的关系。怀让禅师在山中开弘南宗禅法时,其门下有新罗弟子本如禅师和玄晟禅师预法席,但他们学成后是否还国,不得而知。如前所述,早在怀让禅师之前,天台宗三祖慧思门下已有新罗僧玄光法师承其法绪,第一次杷法华三昧传归海东。玄光在南岳山寺祖堂中,曾图写28人真影,玄光即其一,天台山国清寺祖堂亦然。足见其影响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