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大乘显教理论 >>

《成唯识论》的物质观与量子力学的物质观(2)

分享到:

     三、唯识学的物质结构论
     1.物质并非由极微(物质基本单位)构成
   古印度的大多数学派、包括佛教小乘学派都认为物质是由极微(物质基本单位)构成,并认为这些极微是实有的。而唯识学则对此种观点作了否定。唯识学认为:极微决非实有,物质也并非由极微构成。《成论》指出:“谓诸极微,若有质碍,应如瓶等,是假非实;若无质碍,应如非色。”即如果极微没有质碍,那它们就是“非色”,即不是物质;如果极微有质碍,那还是可以分解剖析。所以极微也非实有。“既多分成,应非实有。”即只要事物是由多种成分合成的,就不是实有。
   如果极微不是实有,那极微这一概念又是怎么回事呢?《成论》指出,对于那些认为物质存在着真实主体的人,佛说极微,让他们逐步分解剖析,排除假象,并不是说一切物质真实存在极微。“虽此极微,犹有方分,而不可析,若更析之,便似空现,不名为色。故说极微,是色边际。”即这极微虽然仍占有一定的空间,但无法再分析,若再对其分析,就有与空相似的形相出现,不能再称为物质了。所以说极微是物质的边界。
   由此可见,唯识学认为:实际上不存在极微,极微只是思维的产物;或者说,极微仅是一种假说。《成论》还指出:“然识变时,随量大小,顿现一相,非别变作众多极微合成一物。”即第八识变现物质时,无论其体积是大是小,都是一下子出现全体,并非另外变作许许多多的物质基本单位,然后再合成一种物质。所以,物质也并非由极微构成。
     2.第八识只变现实法,由实法形成假法
   如前所说,物质是由第八识变现。但更严格地说,物质现象有假有实,而第八识只变现物质现象中的实法。《成论》指出:“略说此识所变境者,谓有漏种、十有色处及堕法处所现实色。”其中,“有漏种”即世间一切事物的种子,“十有色处”即五根(眼、耳、鼻、舌、身)与五境(色、声、香、味、触),“堕法处所现实色”即法处所摄色(意识所能认识的物质)中的定果色(由禅定而生的物质)。上述诸事物中,种子、五根与定果色均为实法,均由第八识直接变现。而五境有假有实,以色境(即视觉认识对象)为例,色境包括显色、形色、表色三类色。在色境三类色中,唯识学认为,只有青、黄等四种基本色为实有,其余均为假有。此外,五境中的声境香境、味境、触境中也都有假有实。而第八识只变现五境中的实法,不变现假法。《述记》中举了一个更明确的例子:“即触处中,第八所变,唯能造,非所造,以无体故。”佛教所说的色法(物质),包括能造色和所造色。能造色是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色就是五根、五境等。能造色是实法,所造色中的五境有假有实,而其中的触境的所造色(如滑、湿、重、轻等)“无体”(即无实体),均为假法。所以,在“触处”(即触境)中,第八识只变现能造色,不变现所造色。
   这里,在讨论唯识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中,必须注意到四大种与所造色的关系。因为粗略地说,是能造的四大种造就了所造色;但精确地说,四大种各有自己的种子,所造色中的实法也各有自己的种子,因此四大种与所造色中的实法都是由各自的种子而产生,那为什么说是四大种造就了所造色?唯识学认为,四大种有五种“因力”,据此可认为是四大种造就了所造色。这五种“因力”,一是生因,即所造色的种子要依赖四大种的种子引生,大种的种子生起时,造色种子才能生起。二是依因,造色生起后所占据的空间,就是引生它的大种先前所占据的空间,造色没有能力离开引生它的大种而去占据别的空间。三是立因,即当大种变异时,造色也随之变异;大种坏时,造色也坏。四是持因,造色能相似相续地生起不绝,是由大种摄持令住的力量,若没有大种的这种力量,造色就会间断。五是养因,即由于大种资养的作用,造色得以增长。由此可见,所造色虽是由因缘(即自己的种子)而生起,但四大种是它们生起和增长的极为重要的增上缘。
   就这样,第八识变现了四大种与五境中的实法,后者相当于基本物质,再由这些实法形成了各种假法,这些假法相当于物质世界中的各种物体。所以整个物质世界,包括我们所见的各种物体,都是由五境中各种实法和假法聚集而成,是一种聚集假。
     四、量子力学的物质非实在论
   在科学发展的一段时期中,人们把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割裂开来,认为宏观世界服从决定论的规律,微观世界服从统计的规律。但现在的科学家大多倾向将两者看成是一个统一的世界,两者遵从统一的规律,乃至有的科学家认为:“经典物理学只是一种近似,而量子力学在现在看来才是精确正确的。”[1-P136]而正是这被看作是真正“精确正确”的量子力学,其发展的历史为科学与唯识学的会通描绘了一幅日益光明的图景。限于篇幅,本文仅就物质的非实在性与基本粒子的特征,对两学说作一简单比较。
   在量子力学发展史上,一系列著名的实验和理论,都对传统物理学的物质实在论产生了冲击和挑战。以“薛定谔猫”为例,这是量子物理学家薛定谔的一个著名思想实验。薛定谔设想,一只猫关在一钢盒内,盒内有一小块辐射物质,该辐射物质如发生辐射,则会击碎一个小的氢氰酸瓶,将猫毒死。这样。虽然宏观状态的经验告诉人们,这只猫非死即活,即必然处在死或活的一种明确状态中,但从量子事件来看,在某一瞬间,辐射发生与不发生的概率各为50%,所以,在某一瞬间,这只猫的死与活的可能性各为50%。用量子力学的语言来描述,即在某一瞬间,这只猫是死猫状态与活猫状态的叠加。但这种叠加状态已超出了人们经验所能想象的范围。那么,怎样才能确定这只猫的状态呢?那取决于观察,由观察可以决定这只猫到底是死还是活。“薛定谔猫”佯谬提出了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宏观世界的非实在性。“猫佯谬摧毁了我们本可以有的如下希望:即量子幽灵以某种方式局限于原子的阴影似的微观世界之中,在原子领域中实在的佯谬性质与日常生活和经验是不相关的。但如果量子力学作为所有物质的一种正确描述被接受,这种希望显然是会落空的。如果遵循量子理论的逻辑到达其最终结论,则大部分的物理宇宙,似乎要消失于阴影似的幻想之中。”[2-P27]所以,不但微观世界是非实在性的,而且这种非实在性的阴影也笼罩着我们的宏观世界。二是观察者的作用。在上述例子中,猫究竟是死还是活,取决于一次观察,观察能将死活各为50%的状态变为一种确定的状态。如果将本例中的猫换成一个微观粒子,那就是一个更为普遍的命题。在没有观察者观察的情况下,一个微观粒子究竟是什么、处在什么状态中,全然说不准。根据“波粒二象性”和“双缝实验”,它可能是个粒子,也可能是种波。根据“测不准原理”,它的动量和位置不可能同时有一个明确的数值。只有通过一次观察,才能使微观粒子处在一种明确的状态中。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说,正是观察,才赋予了微观粒子一种实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