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大乘显教理论 >>

对慧能改革南宗教义的一点探索

分享到:

   慧能,俗姓卢,父行瑫(或作滔),母李氏,传说原籍范阳(今北京市大兴、宛平一带),生于广东新州(今广东新兴县)。关于慧能的生卒年月,据题为法海撰的《六祖大法宝坛经略序》称:“诞师于贞观十二年(公元638 年)戊戌二月八日子时”(《全唐文》卷九一五)这是佛经中传说的佛诞日(按照中国旧历换算,推定为四月初八),卒年按《坛经》以来的有关文献,都说“于先天二年(公元713 年)八月三日灭度”,“春秋七十有六。”慧能身后,被赐谥为大鉴禅师,为禅宗第六祖,亦有称之为南派禅宗即南禅的实际创始人。
   研究慧能思想离不开《坛经》,这是慧能禅宗的“宗经”,是它的基本理论阵地。近些年来由于版本问题,产生许多分歧意见。据印顺研究,认为现存的《坛经》应分别为二部分:一、(原始的)《坛经》——“坛经主体”,是大梵寺开法的记录。二、“坛经附录”是六祖平时与弟子的问答,临终嘱付,以及临终及身后的情形。二者性质不同,应该分别处理。顾伟康也认为《坛经》的原始部分——大梵寺说法部分,保留了慧能禅法,同时掺入不少“南方宗旨”,余下的附编部分,较多地掺入“坛经传宗”的成分。据此认为敦煌本《坛经》所反映的,是公元9世纪以前的禅宗史,其主旨主要是慧能禅法, 而晚出诸本《坛经》所反映的,是“会昌法难”以后的禅史大势,其主旨主要是继承和发展了慧能禅法的——南禅禅法。
   本文引用资料,主要根据郭朋的《坛经校释》。该书称以日本学者铃木贞太郎、公田连太郎校订的敦煌写本——法海本《坛经》为底本,参照惠昕、契嵩、宗宝三个改编本进行校订。本文引用原文,只注明郭朋释本页数。
     一
   关于慧能的思想,郭朋在《坛经校释》的《序言》中说:在世界观上,他是一位“真心”一元论——“真如缘起”论者;解脱论上,他是一位佛性论者;宗教实践上,他则是一位“顿悟”思想的倡导者,并认为这也是禅宗的基本思想。
   郭朋写的《印顺佛学思想研究》,引有印顺法师对禅宗的评价,称其“特色为简易平实。得则浑朴忠诚、失则简陋贫乏,如田舍郎。确树此一代之风者,岭南卢慧能也。”又说:禅者说法,“不但是真心论,还是唯我论。”如六祖说:“汝等诸人,自心是佛,切莫狐疑!”“岩欲求佛,即心是佛。”故得出结论说:“禅宗为千真万确之唯心论,……而且是真常唯心论。”(《印顺佛学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29~231页)
   张春波也有大致相同的说法,他说:“佛教的全部理论无非是给所谓成佛做论证。到慧能的时候,佛教已经传播了一千多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佛教的高僧耗费了多少心血,撰写了任何人毕生时间都不可能卒读的佛典。……他们的理论越庞杂难懂,也就越加使人不得要领……慧能、神会对佛教的贡献,就在于他们从浩如烟海的佛典中概括出一个字来,这就是‘心’字。在慧能、神会看来,只要在自己心上下功夫,一念相应,便可以立地成佛,达到解脱。这种理论是多么简单、肤浅!然而正是这个简单肤浅的理论,体现了佛教理论的实质。……这就是慧能(包括神会)学说的特点之所在。其实,这只不过是他们把主观唯心主义发展到比别的佛教流派更加彻底而已。”(《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第651页)
   用“简单”、“肤浅”四字来评价慧能的禅学,顾传康认为是受到“左”倾学风的影响。他认同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宗教实践的顿悟思想,是禅宗(南禅)的特质所在。并提出以“顿悟”来总说南禅。
   顿悟——对象——“世界”即“我”即“佛”。
   顿悟——途径——自识本性,自性自度。
   顿悟——时间性——言下即悟,当世成佛。
   顿悟——整体性——不立文字,任其自然。
   顿悟——解脱——行往坐卧皆道场。(《禅宗文化交融与历史选择》,上海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第195页)。
   从上所述,虽然所采取的角度和评价高低会有不同,但慧能禅学倡导“明心见性”,即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里总的精神是为人们所共识,并且在《坛经》中得到印证。
   惠能大师唤言:“善知识!菩提般若之知,世人本自有之,即缘心迷,不能自悟,须求大善知识示道见性。善知识!遇悟即成智。”(《坛经校释》第24页)
   善知识!法无顿渐,人有利顿。迷即渐契,悟人顿修,自识本心,自见本性,悟则元无差别,不误即长刼轮迴。(第30~31页)
   善知识!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思量一切恶事,即行于恶;思量一切善事,便修于善行,如是一切法尽在自性。自性常清净,日月常明,祗为云覆盖,上明下暗,不能了见日月星辰,忽遇惠风吹散卷尽云雾,万象森罗,一时皆现。世人性净,犹如青天,惠如月,智如月,知惠常明。于外著境,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能明。故遇善知识开真法,吹却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见。(第39~40页)
   善知识!惠能劝善知识归依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离财离色,名两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故,即无爱著,以无爱著,名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妄念,虽在自性,自性不染著,名众中尊。凡夫不解,从日至日,受三归依戒。若言归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即无所归,既无所归,言却是妄。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意。经中祗即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性不归,无所依处。(第46~47页)
   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有迷心,外修觅佛,未悟本性,即是小根人。闻其顿教,不假外修,但于自心,令自本性常起正见,顿恼尘劳众生,当时尽悟,犹如大海,纳于众流,小水大水,合为一体,即是见性。内外不住,来去自由,能除执心,通过无凝,能修此行,即与《般若波罗蜜经》本无差别。(第56~57页)
   缘在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迷人问于智者,智人与愚人说法,令彼愚者悟解心解;迷人若悟解心开,与大智人无别。故知不悟,即是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故知一切万法,尽在自身中,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识心见性,自成佛道。《维摩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第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