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大乘显教理论 >>

二论禅(2)

分享到:

   怎样才能从烦恼中解脱出来呢?这一直是人类的一种理想。然而在人类文明史上,只有宗教才实现了这个理想。但是,宗教不是在现实中,而是在幻觉中来实现;不是具体的完成,而是抽象的完成;不是在今生实现完成,而是在来世实现完成。
   禅并不是一种宗教,而是生命的智慧。宗教崇拜偶象。任何一个虔诚的宗教徒,总是要在自我之外的某种物的面前,虔诚地礼拜,深深地鞠躬。禅不仅不崇拜任何偶象,而且是人世间一切偶象的破坏者。但是,禅和宗教的差别最主要的还是在怎样解脱人生痛苦之上。禅认为幸福并不在幻觉中而在现实里,不是抽象的实现而是具体的实现。禅不把人生的幸福寄托于未来的遥远的彼岸天国,认为幸福就在今生的现实生活中,就在你的身边,你的脚下,你的手头,就在生命的一念之心里。
   赵州问他的老师南泉普愿,什么是道?南泉告诉赵州,平常心就是道(《五灯会元》卷四198页)。
   临济义玄教育自己的学生说:“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着衣吃饭,困来即眠。”(《临济语录》)
   在这两位大师的心目中,所谓道所谓佛法并不在虚无缥缈的天国,就在现实的平常事里。从心态结构上看,禅就在平常心中,从行为实践上看,禅就在吃喝拉撒睡里。因为道就是平常心、佛法就是平常事,因此既不需要低头认罪,虔诚赎罪,礼拜忏悔;也不需要早斋晚戒,沐浴更新。禅就在平凡的生活中,就在你用什么样的态度看待今生今世现实生活中的平平常常的事情中。因此,禅师们认为处处、时时、事事之中都有禅,都有幸福,都有极乐,都有最真实最完美的生命的喜悦情趣。在禅看来真正的苦海并不在客体中,而在主体内,而在主体的一念之心中。心中的黑暗体验就是永生也逃不出来的无边苦海。反之光明的坦途,极乐的世界,既不在东方的大陆,也不在西方的世界,就在你的一念之心中,就在你心海深处那盏永恒不灭明灯的灿烂光环里。
   如果,从理性思辨的角度来看待禅的这种主张,不是自我的心毁灭了歪曲了万象万物,就是万象万物吞噬了压碎了自我的心。如果从理性思辨的恢恢大网中走出来,既不用实验的态度,也不用分析的方法,而是用体验的态度,直观的方法,用禅的不被文明要素所羁,不被意识障碍所困扰的完整的心来直面万象万物的话,那么既不是万象万物吞噬了一念之心,也不是一念之心毁灭了万象万物,而是生命主体心态体验的升华。
   禅不讲认知,强调体验。禅就是在生命的体验中,一方面从无边苦海中解脱出来,一方面从平凡生活中获得无限的喜悦。生命的这种体验,从实验和分析的方位来看,都是不存在的。如果以人为本,从主体出发,它不仅是存在的,而且是最普遍、最真实、最有意义的存在。它不仅影响人的认知,而且影响认知的潜能。不是别的正是这种体验在控制心态结构,制约意向流动,左右生命的情绪波。
   禅所追求的生命体验的升华,既有荒谬的要素,又不无高明的倾向。
   其荒谬的核心质是把心以外的万象万物,都看成是虚幻的。“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一心不生,万法无咎。”(《临济语录》)这就必然给人类的认知造成极大的障碍,把认识囿于一点灵犀之中。这是科学主义不能理解,无法容忍的。从科学主义来看,它就是科学的死敌。
   其高明的核心质是把主体的心态看成是活泼的整体,用活泼完整的心直面三千世界。在人类的心态随着物质文明,工业生产,科技进步越来越趋向分裂的序向中,这种观点从消极方面给生命的存在以强有力的保护,从积极方面给主体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可能。这是人本主义思潮最光辉的硕果。它是拯救人的健全心态的有效方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何尝不是生命的救星。
   人是宇宙。是什么样的宇宙?有冷宇宙,有热宇宙。自然是冷宇宙,自我是热宇宙。热宇宙的结构可分为三个层次:由四肢五官而构成的体态,由智能情能而构成的心态,由意志灵魂而构成的神态。热宇宙的结构是有限的,它的潜能却是无限的。但是,生命的无限潜能长时期以来,不是被异化摧残,就是被压抑毁灭。禅的卓越价值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不但极端珍视热宇宙,而且竭尽全力地从全方位来保护热宇宙的活泼完整,从最深层次来开拓热宇宙的无限潜能。在这方面古代东方的禅和现代西方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不谋而合地碰撞在一个热点上。
   这个热点对于开拓主体意识,耗散自我潜能,创造健全人格,具有无法估量的巨大的效益。随着人给自身所构造的陷阱越来越深,随着人的主体意识越来越强,随着物的市场越来越扩大,人的空间越来越缩小,这种效益不可能日益削弱,必然要日益增强。在人成为真正的健全的主体的序向长河之中,不能和这个热点越来越疏远,必然要越来越靠近。这种靠近不是绝对主观的胜利,而是生命深层次潜能耗散的一首凯歌。它虽然不是科学主义的成果,却是科学得以不断开拓前进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主体动力。
     二
   从本体论来看,禅强调一念之心的绝对主观。从修养论来看,禅强调一尘不染的绝对排除。一念之心是实现禅的基础,一尘不染是实现禅的过程。基础极其重要,过程更加艰难。因此,一尘不染是禅师终生的修养课题。禅虽然在自我的一念之心中,但魔却不断地经常来干扰。于是排除魔的不断干扰的过程,就是实现禅的过程。
   怎样排除干扰,实现禅境呢?五祖弘忍大师在《最上乘论》中提出“守本真心”的主张。“本”就是生命的本来面目。“心”就是没被情染的心态。“守”和“真”就是通过打坐和观心,即通过在静默中反省的修养,达到保护生命的本来面目和纯洁完整的心态。“守”“真”是修养的方法,“本”“心”是修养保护的本体。在这里关键是“守”和“真”。“守”和“真”从浅层次来看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实践,但这种实践的深层内涵却是地道的一种消极被动。为了达到守住“本”、“心”的目的,究竟得付出多么大的代价,局外人是难以估计的。五祖弘忍的“守本真心”,不仅充满了极其艰苦的内容,而且是否能达到目的也是很茫然的。
   六祖慧能是一位颇有创造精神的思想家。他在修养论上没有沿着老师的路子走,另辟蹊径,大胆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