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大乘显教理论 >>

禅与武道散论

分享到:

   摘要 禅宗思想在历史上对日本武道文化的影响,似乎要比对中国武术文化的影响大一些。对禅与武道融合后的核心理论以及与各文化艺术学科一致的精神修养境界等问题,做了评价、探讨;提出了禅意可以作为一种调节心理的方法,为运动理论和实践服务。
   关键词 禅宗,武道,不动智,禅意,空心
     An Informal Discussion on Zen and Bushido
     Jing Fu-ming
    (Physical Education Dept,Shandong University,Jinan,China250100)Abstract In the history,Zen thought had a larger effect on Japan bushido culture than on China martial arts culture. Thearticle reviewed and discussed the core theroy that zen mixed together with bushido and the spirit training state that was in correspondence with all kinds of subjects of culture and art,and so on.In the mean time,it put forward that zen's realmeaning may serve trai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as  an adjustment of psychology's method.Key words Zen, Bushido,Maintain one's Composure's wisdom,Zen's real meaning, Empty heart


     1 武道浑似学参禅
   禅是梵语“禅那”(Dhyāna)的略称,译意思维修, 是印度佛教调心入定的方式,也是印度各教派共有的修持方式。禅的含义通常有三:一是专指佛家禅定,二指佛教包括禅宗在内的定慧之学,三是中国禅宗思想的代名词。以禅来代表禅宗一直较为普遍,本文亦循此例。禅宗是中国化了的佛教,超越了必须由苦修戒定才能生慧的传统路向,认为只要证入心空无物的状态,验证到本来清净无染的本心,就是达到了佛教修持的最高境界,在世俗各项活动中也一样可以明心见性,人人都有开悟的可能。在宋代,日僧荣西和道元先后来华取经,加上一些赴日弘法华僧的努力,禅宗法脉和禅意智慧在日本扎下了根。禅宗思想对日本传统生活的各个方面,均产生了巨大影响,渗透于武道、茶道、花道、书道(禅宗样)、画道、诗道、园林设计等各门技艺之中。这些活动也都被认为是通向觉悟之道,即以此技艺来代替坐禅、参禅等苦修方式,在自然而然的生命活动中训练思维并逐步开悟,武道的训练场所也被习惯的称为“开悟所”。因此研究日本传统文化者,大都涉及过禅与武道的悟心之法,以及各文化艺术门类融通一致的特殊美感。今天研究武道心法,可探寻东方古代体育高深境界,使其做为一种调心方法为现代体育服务。
   近几年,我国研究传统体育的学者已经涉及到了武道文化。《中国武术文化概论》一书(旷文楠主编)就指出:“中国武术未能解决佛教精神的武术内涵问题,武术只是长期外在粘附于佛教某一寺庙。清末尊我斋主人在著述《少林拳术秘诀》时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在前清《少林宗法》一书的基础上,引进了日本柔道、剑道等术对禅法的融合,将禅宗理论和实践方法贯于武术的精神、道德、胆识和心理练习中。但总的来说,与日本传统武道努力将佛教禅法精神和方法渗入融合于技术体系中相比较,中国武术则并未达到这种内涵性的有机融合。”“中国武术文化仅仅是凭着一些特殊的机缘同佛教发生关系,而从未进入佛教的内在结构。佛教的信仰和理论也很少进入中国武术文化的内涵。这同日本禅宗信仰和修习方法与日本剑道、柔道之间形成的内涵性有机融合关系有显著的差别(这一问题直到中国禅宗再传到日本后,方由日本的剑道家、柔术家们予以解决)。”应当说,这几位专家多年研究的结论是有一定道理的,只是对中国武术的评价结论恐怕还有商榷之处。因为在中国古代,各门文化都注重将儒、道、佛思想精华,一起融合于该文化学科的内在结构中,武术文化也是如此。不少武术流派往往无形中融汇禅宗精粹于高级技击理论中,或与佛学精神暗合。如李镜源受某僧心传:“欲学技击必须勘破生死关头,证悟本来心地,兹禅宗无上法门,佛门弟子毕生修持之所期,必须于此道有所得,方可臻于技击之绝顶。”李用功多年,又参透儒书释典,悟生死之机,其武功冠绝古今,还著有《尘技禅机》一书,专论禅与武术之关系。又如现代大武术家王芗斋据传统形意拳而创编的“大成拳”(意拳),虽未必出自佛门,却成就了融禅于武的典型,主张“拳本无法,有法也空”,这种禅味极浓的拳法,通过神意的空虚无我以开发本性自然智。王自认其拳法似老释之无为而有为,他曾战胜过国内外不少武林高手,显示出极大的“自然力”。再有峨嵋派传人周潜川的“峨嵋十二桩”总口诀云:“圆空法生,唯妙于心,如如不动”等,亦与佛理贯通。若将各内家拳零散的吉光片羽稍加集中,其禅理自彰。中国古代有文化的武林高人,极易接触到禅宗心法,历代都有人在技击实践中默契禅意,大部分得道者也并没有接触过武道理论。就是说,中国武术文化是三家并融,日本武道是独尊禅家,从外表看,武术对禅的融合远逊于武道,但实际上佛家理法也部分融入各内家拳的技术体系中。禅意像盐溶于水一样,使武道、武术“两枝丹桂一齐芳”,而不是武道的一枝独秀。
   如果说独具慧眼的学者们通过比较研究禅对武道和武术的不同影响,已提出了“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这个有待探讨的问题的话,那么我们就应先了解日本武道文化与禅融合后,化生的纯净心理、超心理境界、特异的直觉反应能力,以及超越的生命观、价值观、宇宙观等问题,以借“他山之石”,来破古代高级运动境界之谜。曾著有《禅的心剑蕴奥》、《禅与合气道》、《论五轮书》等书的镰田茂雄教授说:“通过禅形成了武道哲学,禅同武道在精神上融为一体,可以说,这同中国少林武术一样。武道哲学顶峰的著作有泽庵的《不动智神妙录》、《太阿记》。柳生派的家传兵法书《杀人刀》和《活人剑》,也把禅做为武道哲学而加以采用。这两部书是柳生宗严、柳生宗矩父子在泽庵影响下产生的。”不动智被视为拳术、剑道臻于神妙的关键,而其本意却是禅宗人对任何事物都不执着、一念不生的心态。要证知这本有的真心、智慧,就得远离主客对立的二元化认识渠道,用不依概念分别、逻辑思维的直觉内证方法。为训练学生不生分别心,禅宗师徒在问答时,常要求瞬息不间地回答,不允许有迟疑和思考,认为这一类训练有助于验证和获得不动智(无分别智)。禅门称这种特殊训练为“石火之机”,“石火之机”本指击石撞击瞬间迸发的火花,被用来比喻快如闪电、不容有任何间隙的直觉反应。当然这不仅指反应迅速,还表示不动智的无心妙用,唯有这自然不动心、不瞻前顾后的反应和活动,才是真正的禅意,即所谓平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