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大乘显教理论 >>

禅与武道散论(3)

分享到:

   武道理论把禅意人性修养提到了特别重要的位置上,这种重视心空状态的巨大能动作用,旨在发挥运动者心身潜力的调心方法,在今天仍有不小的参考价值。铃木大拙在《禅与茶道》一文中讲了一个禅门故事,一著名茶匠被一习武浪人逼迫要比试剑道,茶匠经一位剑师点化,在比剑时,深深沉寂于茶道和寂的心态中,成了无畏、无意识的体现者,结果在正式决斗前就吓跑了那个浪人。铃木认为,这个故事的启示是:“熟练掌握一门技艺所必须的任何实际技术或方法论的根基中,都有某种直接通向自身‘宇宙无意识’的直觉存在,所有属于各种艺术的这些直觉之间,不应看作是彼此孤立的,而应看作是衍生于一个根本的直觉。剑士、茶匠以及其他各种艺术的师匠所掌握的各种专门性直觉,不过是一个大体验的各个具体运用。以这一根本体验可以洞察一切创造力和艺术冲动的根源,对禅家来说,最终的直觉就是超越生死,达到无畏的境界。如果修行到悟的程度,就可以创造各种奇迹了。在这时,无意识才会允许禅门弟子和各类艺术大师洞悉其无限的奥妙。”
   这个“宇宙无意识”与不动智、无住心、心物一如、天人合一等修心境界,皆是完全相通的、可融汇为一体的最高的艺术、审美、竞技境界。王船山曰:“得其空微,则必有智慧报之。”当掌握了较高运动技术水平或有深厚艺术功底的运动员、艺术家,在创作或比赛时进入了忘却一切的极虚境界,抛弃了一切固有的知识、成见和技术束缚,这时艺术或竞赛的“内在本真面目,”即能不受干扰、无遮无蔽的直接呈现。由于除却了思维的负累,思维便呈高度单纯集中的沉思或冥想境界。在深度虚静坐忘或禅定境界,知性活动停止,连耳目感官也由外通转向“内通”,大量闲置的脑细胞被激活,协调工作,形成很高的相关性和高度的有序化,导致思维大幅度跨跃,机体反应异常敏捷,涌现出许多特异的大脑场象。禅意虽不执着于入静和禅定,但其心理或超心理的基态却与高级静功态并无二致,不过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地处于无念、无相、无住的静功态,随缘应对各种现实问题。白居易“行禅与坐忘,同归无异路”的观点,道出了静功修持与禅悟相结合的重要性,亦即许多人都推崇的庄禅合一之境界。庄子说过:“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意谓在“深之又深”的入定功态,可以以先天功态的技术超水平发挥,并入宇宙融合无际的“神之又神”功境,达到艺术、竞技之化境。高水平的运动员和艺术家欲达化境,就要打破被概念化、固定化和处于纷扰动态的习惯思维、知识框框,“目击其境,便以心击之,深穿其境”,击穿也就是打破,破除了纷扰、躁动心态的干扰,建立了无住空心这种湛寂功态。“禅是欲使人心能以自由豁达为要的,拒绝概念性的东西,使主客观都忘却,超越知性,不执着悟性,直透佛心。”(铃木大拙语)对多数人来讲,可以从放松入静着手,逐步地向无为法过渡。著名青年文艺理论家金丹元认为:创造性思维活动,可先系心一念,诱导入静。“然后是无心无念,超越一切名相、丢弃一切烦恼。自然而然再回到静界,这静已非起点时的人为之静,而是光明之心油然而生之静。练功之人自然也就有了宇宙浩然正气,进入了所谓气功态、无意识层。而在有较高文化素养的武术、气功大师眼里,吟诗作文,弈棋操琴,笔走龙蛇的书迹,翰墨淋漓的丹青,都是陶养。因为练功须练心,心到功成,浑然天成。于是在禅意普遍流行的唐宋时代,出现了一大批艺术心灵与宇宙心灵同境而入、同境而出的诗文之珍品、书画之珍宝。”这段话虽是侧重于文艺创作而言,但这种精神修养境界分明亦与最高竞技境界相通。
   所谓“胸中廓然无一物”、“空故纳万境”等功态,从心理学角度看,即是排除了杂乱信息,净化了不良意念的沉思体验,能直觉体验到纷扰状态无法观察的微观、宏观现象,令固有智慧显现。在竞技运动时,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水流常急境常静”,“竹影扫阶尘不动”,以此心态发挥出应有水平。所以禅宗心法可以作为一种自我锻炼身心、探索生命奥妙的技术,一种较完善的调节心理平衡的机制和方法,一种防止被物质力量异化、保持高昂生命基调的人生哲学,一种可以矫治心理过分偏激、执着的生活艺术,在现代体育科学的部分学科中,产生积极作用。当然,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主要还是要靠多年科学刻苦训练的基本功,专项技术水平之功如果不过硬,那就什么也谈不到。尊我斋主人言:“顾禅宗之于技击,只见其有益之可言,而未见其有损也。”这是就最高技击境界而言,很有道理。但是禅宗调心法作为一种典型内向的治心方式,还有屏蔽激情、平衡热情和冲动的一面,而现代竞技运动常常要利用运动员的大脑皮层内部张力极不平衡所产生的身心合力,为胜利而拼搏,这就有了一个如何把握好执着与超脱两者间各种平衡的问题。现在我们还缺乏对体育运动中灵感、直觉、潜意识、无意识等问题的深入研究,对运动员处于湛寂功能态的研究也重视不够,这样在理解和研究禅宗心法时,可能就不太容易。高宾达喇嘛在谈禅的体验时说:“更高维的体验是通过将意识中不同中心,不同层次的体验一体化而达到的。因此在三维意识的层次上和在逻辑系统中无法描述某些沉思的经验,这就对思维过程进一步加上了限制,从而减少了表达的可能性。”我们应把这段话的适用范围严格限定在甚深静定的特殊身心状态上。可以这样说,对禅宗心法的研究如果不当,就很可能使其失去原味和应有价值,我们以往所惯用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在这些领域是否还完全适用呢?都有待于探讨。
【参考文献】
   1 李淼. 中国禅宗大全. 长春:长春出版社. 1991
   2 陈兵. 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
   3 旷文楠. 等. 中国武术文化概论.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4 张锡坤. 佛教与东方艺术. 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1989
   5 金丹元. 禅意与化境.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3
   6 (德)欧根•赫里格尔. 学箭悟禅录. 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3
   7 任晓红. 禅与中国园林.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4
   8 张曼涛. 佛教哲学思想论集. 见《现代佛教学术丛刊》. 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1981
   9 景扶明. 武道心法简论.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1995. 11(1):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