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佛教理论总论 >>

失落的理性

分享到:

  【提要】 本文[2]着重对佛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进行探讨,由三部分组成:第一,直觉的非理性区域;第二,奇怪的涩槟榔现象;第三,涩槟榔现象产生的根源和本质。本文在提出和分析“涩槟榔现象”的基础上指出了理性思维在佛学深层次研究中的失落,认为佛教界与佛学界的根本区别在于其如何对待现量的问题上。通过有关探讨,作者强调指出,只有以佛教自身的方法作为把握佛法的基本方法并适当地配以其它的理性思维手段,才是佛学研究的最佳方式。虽然本文以方法论的佛学回归为宗旨提出了“涩槟榔现象”这一新范畴,但并不涉及任何主义,更不主张理性无用论。

  【关键词】 直觉 理性 思维 失落 方法论 实践性 绝对性 非言性 佛学研究 涩槟榔现象

一 直觉的非理性区域

  自古以来,“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准则,没有怀疑的余地。然而,这句话难道真的不容置疑吗?

  也许,在一般情况下,它的可靠性是值得信赖的,不过这同它的正确性倒不一定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至少在某些场合,它的确令人怀疑。别的且不言,单就佛法的境界来说,情形就是如此。

  众所周知,佛法境界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的亲证境界,是他通过长期艰苦的修行之后所证得的境界,是他的亲身体验。因此,一定的亲身体验是领会所有佛法的关键所在,没有自己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佛法的切身感受,更不会有对佛法的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一点,参加过佛门实践的人都是没有异议的,如果说还有什么分歧的话,那也只是具体的实践方法问题上的分歧。

  面对这样的一种存在现象,佛学界应当如何来研究呢?不用说,这当然也存在着一个方法论的问题。

  一般说来,佛学界常用的方法不外乎演绎和归纳,而实现这些方法的手段则主要是阅读、比较和调查。

  所谓阅读法,就是通过对大量佛教相关典籍的阅读来实现理解、领会和把握佛法基本精神的研究方法。在中国国内,这是一般佛学研究人员用得最多的方法,似乎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国内学者之所以喜欢这种方法,是因为用它可以很快见效,而自己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却不必很多,对研究人员的佛学基础也没有特殊的要求,只要会读书、知道一些佛教的基本常识就可以了。

  所谓比较法,就是通过对一定研究对象的各种相关资料的比较来达到对佛法或佛教的某种把握并得出一定结论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多为各种研究机构的学者所使用,并不适用于一般的佛学爱好者,因为这种方法需要研究人员具有较高的学术素养和广博的学识。

  所谓调查法,这里是指通过对一定对象的一定形式的调查来分析和归纳出某种同现实社会生活有较为密切的联系的结论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研究现、当代佛教问题,为专业的学者所使用。

  不论是阅读法、比较法还是调查法,其实都是理性思维的体现和应用。在一个有序的社会中,这些理性思维的应用程度往往标志着社会文明的高低,越是文明的社会就越是讲理,这是世所公认的。不过说实在的,讲理一定要看是在什么地方讲,甲之理肯定适用于甲,但如果用它来衡量乙,可能就极不公平了!这一点也是大家都深有体会的,不会有什么异议。然而,如果我们将这一点道理放到佛法的研究中,许多人就会起来反对,认为这是宣扬经验主义和神秘主义,是反对理性。

  果真如此吗?

  不是的,我们决无任何反对理性思维的意思,我们所反对的只是那些将理性思维扩大到它所胜任不了的领域的不明智的做法,反对那些把理性思维绝对化的做法,反对那些认为只有合理的才是正确的做法。我们这样做,完全是因为的确在佛法的层面上不适宜用我们目前所用的这些理性的方法手段。

  有人曾对禅修的境界问题进行过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同一个导师教出来的用同样的方法进行修炼的一百个弟子在修炼过程中所体会的境界没有相同的。根据这个基本的认识,他便断定佛法的境界完全是虚幻的,是修炼之人追求自我陶醉的药剂。也许,在调查者看来,这是绝对正确的结论。那么,它到底正确与否呢?恐怕同意它正确的人是非常少的,绝大多数人都会否定这一结论。为什么呢?因为它用的是调查和归纳的方法,它是从众多调查对象的回答中总结出来的结论,这样的结论充其量只是调查者自己的结论,当然不是调查对象所体会的真实佛法境界,其正确性自然是值得怀疑的。

  佛经中有句名言,叫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3]没有喝过水的人怎么能知道水的味道呢?没有尝一下我的这杯水,即使我告诉了你,你又怎么知道我的这杯水究竟如何呢?所以,对于佛学研究人员来说,用纯理性的方法阐述一个非常靠不住的观点是可悲的,而对此执迷不悟则更是可悲。

二 奇怪的涩槟榔现象

  凡是懂事的人都知道盐的味道,可知道槟榔是什么味道的人却不是很多,因为这种东西只产在热带地区,其它地方可能只是知道世界上有槟榔,当然,连槟榔都没有听说过的人也许会更多。因此,我们就不妨用槟榔来说明我们的观点。

  学生John问我:“老师:槟榔是什么味道?槟榔好吃吗?”如果我对他说:“槟榔是涩的,很难吃。”也许,John一辈子都不会去吃槟榔,即使别人对他再三引诱。可是,如果我当时对John说的是:“啊,好吃极了!”可以肯定,要是面前有槟榔,John马上就会咬上一口,一尝为快。这个时候,如果我反过来问John:“John,我已经回答了你的问题,你能够回答我的问题吗?你能说说槟榔是什么吗?”也许,这时的John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槟榔不就是涩涩的一种热带作物的果实吗?”是的,John没有说错,槟榔是一种热带作物的果实,可只有我知道,他也没有说对,因为,你即使把一盘子槟榔都放在他面前,他也不会知道那就是槟榔!当然,他更不会知道其中的味道了。况且,即使John知道那是槟榔,他也是不知道槟榔的真实味道的,因为他并没有品尝,“涩”只是我的感觉,他吃了并不一定会有同我一样的感觉。

  我们为什么要说这个呢?因为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不论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是在佛学界的一般研究过程中都是极为普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