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则“老僧晒香菇”的公案,很能表达出丛林生活教育和农禅作务等等。“别人不是我”,凡事不假手他人;“现在不做,要待何时”的把握当下,正是禅者对自己生命一刻千金的珍惜。
布袋和尚的以退为进
唐朝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的化身,他时常背着袋子在社会上行慈化世,也常荷锄戴笠的下田耕作。有一天,当他跟着农夫一起在田里插秧时,心有所感,便吟出了一首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意思是说,虚怀若谷,谦冲自牧的低头退步,才能真正的认清自己,观照到自己的本性,也才能了解回头的世界比向前的世界更辽阔,低头的天地比抬头的天地更宽广。所以这首诗是藉着农夫弯腰插秧,边插边后退的方式来证明:正因为他能够退后,才能把秧全部插好,把秧插直。
因此,当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中遭遇到坎坷挫折的时候,如果能抱持“退一步想,海阔天空”的襟怀,则何处没有光风霁月?当一个人遭遇到颓唐失意的时侯,如果能记取“回头是岸”的古训,则何处没有希望呢?
这种僧侣在田里耕作除草、行者在寺院中舂米、厨爨、搬柴、运水以禅修的故事,在各种禅宗语录中信手可得。他们或愉快的作务、打禅机,或师父喝斥棒打徒弟,或徒弟接招反打师父。他们之间就是以这般直接,在锄头下讨活计里体会、验证修行的境界。
佛教对农业发展的贡献
中国以农立国,农业不但是国家主要经济来源,人民也从农业中培养刻苦、耐劳、勤俭的精神,这种精神与佛教惜福爱物,精进忍耐的观念十分相契。再者,许多祖师大德也多是农家子弟出身,因此当僧侣需要从事农作以维持寺院的经济生活时,并无遇到多大阻难便渐渐地发展开来。尤其禅宗僧侣,以“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树立修行生活的榜样,因此,中国农业在许多大师躬行履践下,开垦出许多新的耕地,对于整个农产事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照顾的贡献实不下于政府。以下即以六点来说明佛教对农业的贡献:
垦荒辟地大规模耕种
在寺院农作中,土地的取得虽有多种来源,例如有些是均田法的政府给田,有些是来自于信徒布施或寺院购置的,但更多是凭藉僧人努力,自己开垦得来的。如南泉普愿禅师在池阳南泉山谷伐木建庵,簑笠饭牛,开垦荒野,辟为良田,达三十年之久;安岩山华严院主僧无尽,于寺院附近的蓬道奥山北的马迹,开辟废田八百亩;山西普济寺院主清弁法师,四十年间兴废起弊,垦山田,造水磑,嘉蔬有圃;象山县蓬莱山寿圣禅院永净法师,开山田三百亩,植松十万余株;唐代佛日普光禅师,发动僧信劝募,购海埔地一千多亩,披荆斩棘,建筑岸堤,命名为广利庄,年收入千斛之多;天童寺因开垦海埔地,岁收三千斛。
以上这些记载佛教寺院或僧侣拓垦的例子,在各种文献中,多不胜举。总之,历史上大量的农田都是在佛教寺院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开垦出来的,而所垦植的土地,多为无人愿意拓垦的大量荒地和山地。于是寺院农业的发展,改变了中国传统农业分散、孤立的小农经营格局,在较大面积的土地上,以较大量的劳动力进行农业耕种,这种新的农业生产方式,对社会生产力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僧祗户制度的创立
为解决天灾人祸的饥馑荒年时农民的生活问题,寺院除施粥救急之外,亦常为农民诵经祈雨。历经北周废佛法难的僧官沙门统昙曜,更是大刀阔斧的奏请北魏文成帝在州镇设立“僧祗户”制度。所谓僧祗户是:每逢岁丰,由人民缴纳僧曹公署(管辖寺院的总机关,如同现今的佛教会)六十石的谷子,以备饥荒时赈灾之用,缴交谷子的民户就称“僧祗户”,其所缴交的谷子则称为“僧祗栗”。这些僧祗栗储存下来,若遇荒歉之年,则无条件赈放饥民以应急用,待丰年时再归还,平时则加以活用,作为融通农民经济的基金。这是为救助农民而设立的福利制度,类似隋、唐、宋时的义仓、常平仓及青苗法及现代的农会、合作社的性质。在当时甚受欢迎,是佛教辅助国家的一种社会慈善事业,对于济助当时农业的发展有相当大的贡献。
碾米厂、磨坊的设立
中国人以米为主食,舂米便成为民间重要的工作之一。农村均靠人工舂米,不但费时又费力,尤其大丛林吃饭的人多,人工舂米常常供不应求。唐宋时,寺院丛林便藉靠近山川之便,运用水力附设碾米厂,因此得以大规模经营碾米业,如明州天童寺;台州的惠安院、楞伽院;甘肃麦积山胜仙院、崇果院等,及长安、洛阳的各大寺院,都有水碓磑的设置,甚至连敦煌地区亦有水碓磑的经营。此外,寺院也与碾户合作,从事磨坊、油类的制造。由于寺院碾米业与制油业的发展,对于提供农民就业机会及增加农业经济的价值,都有莫大的助益。
兴建水利
寺院开发的土地需要灌溉和劳动力,所以相应的配套工程也成为寺院的一部分。宋朝维溪法师曾在福州长乐县绵亭洋以九年的时间截十二脉小溪,筑堤八一○丈,灌溉农田四十顷;师振法师发起劝募,再于香严上下洋筑堤九百余丈,灌溉的农田达二十余顷。元佑四年,灵德县赤鉴湖,由里人林圭和灵泉寺养誉法师修建三十丈长的泗洲桥,筑宽二丈之堤两里,可灌溉农田三百多顷,诸如此类建设工程,对农业的推展及造福乡梓实是功不可没。
园圃种植业
僧侣把重视园圃花艺的传统和佛教关于植花种树诸多利益的思想结合,使寺院园圃种植迅速发展起来。许多寺院都是“花果蔚茂,芳草蔓合,嘉木被庭”。寺院园圃的种植业对农业的贡献主要表现在:
新植物品种的引进培植:例如菠菜、新罗茄子、胡桃、胡椒、胡萝卜、菠罗密、贝多树等植物,即藉中外僧侣的弘法交流,成功地引进中国。
园艺技术的创新:包括采用药物养根和控制湿度和温度的办法。例如唐代长安西明寺僧侣在寺院中布置了类似江南的环境,以盆池试验种稻。方法是在莲盆里铺上土,使之保持半干半湿,然后分畦种稻,再借助近旁树木垂荫,使莲盆四周阴凉湿润,居然试种成功。药物养根,油幕覆盖和人造特殊环境,如盆池种稻等,已具有现代实验室培育植物的雏形,是佛教在农业园艺学和作物栽培学方面的突出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