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佛教理论总论 >>

佛教与农业(3)

分享到:

    佛教因果观念的教化

   如前所述,寺院农业是采多元化经营方式,僧侣与农民的关系相当密切,然而僧侣的主要家业仍是弘法利生,因此在僧侣与农民往来的同时,佛教教义也在无形中传播开来。其中惜福爱物、福田及种子的思想,因与农作的春耕秋收的因果道理相同,因此,教义传播对农民因果道德观念的建设影响最大。

   惜福爱物的思想:农村生活一向困苦,农民自然都养成勤劳、节俭的美德。因此对于佛教“生怕踩痛大地”的慈悲爱物观念及“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的感恩惜福教义特别能接受,这对于农民心灵及整个农村的精神生活品质的提升有实质的助益。

   福田的思想:所谓“福田”,就是可滋长福德之田。凡敬侍佛、法、僧、父母,悲悯贫苦者,都可以获得福报功德,犹如农人耕田,能有收获,故以田喻之。因此,三宝、父母、悲苦者,称为福田。每年秋获之后,寺院有一“化冬”惯例,也就是僧侣们会到农村向农民化缘粮食,给农民种福田的机会;又每当饥荒之年,寺院总是大规模的进行施粥救济之举,为救助贫病无依者,也有“悲田院”等设置。这些福田思想的灌输,在在都带动了农人布施、互助的观念。

   种子的引喻:佛教讲人的八识田中储藏有无数种子,这些“种子”有生一切有漏、无漏、有为、无为等诸法的功能,如同植物的种子,具有产生一切现象的可能性一般,所以人的善恶行为以及生命流转的循环即以种子为譬。

   种子遇缘,就产生色心一切万法,这些显现于眼前的有为法又以种子的型态回薰到八识田中。像这样“种子起现行,现行薰种子”的因果循环原理,正好说明我们每一期生命八识田中的种子是自己播下去的,是每个举手投足、起心动念的回薰,自己也就是让种子在经验世界中次序不乱地起现行的农夫。因此,一切的善恶果报都是自己造作的结果;而过去的种子好坏,我们已不能改变,未来也只能预期,因此唯有把握每一个心识种子起现行的当下,藉着薰习正法的因缘才有改变未来的可能。唯识宗的“转识成智”、禅宗的“心内求法”、“活在当下”,所讲的都是这个道理。以佛教种子思想引喻在播种耕作上、在生命轮回里,提醒农民的不仅是“要怎么收获,先要那么栽”的耕作原理及“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定律而已,更重要的还是在于如何把握当下,善耕自己的心田,开发自己的心田,让心田不但不长无明草,还要常开智慧花。

   今日时代已进步到工业化的世纪,生活艰困的农村子弟纷纷涌向都市谋生,农村人口、土地日渐减少,使得开始觉醒乡村重要性的都市人感到惶恐。为避免绿色农田成为排烟工场,为挽救农村纯朴生活日渐变质,以农产品为主食的佛教徒应以感恩农人长期辛苦,为农村经济的提升尽一份心力。因此,综观当前农业的走向,可朝生化科技等育苗培种、品种改良、有机农业等精致农业的技术开发或研究教育,药草植物、园圃花卉的栽种,休闲农场、观光果园、市民农场、户外有户的家庭式度假旅馆的经营,或素食农产加工场、蔬果花卉冷冻场、产销运输中心、进出口中心的设立等转型农业的方向发展。当然,为吸收都市回流人口,农村原有文化产业的发扬,农村才艺、电脑等各项新知的教育,以及佛法教义的灌输等深层文化培养,更是扎根农村最有力的资源。佛教徒应当加以关心,方堪延续佛教以往对农业付出心血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