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佛教理论总论 >>

佛教的宇宙观(4)

分享到:


  此中指出「六欲天」中的最下天(指四大王众天),其一昼夜为人间五十年,其它诸天一并列之如下:  

  四大王众天一日:人间五十年。  

  三十三天(忉利天)一日:人间一百年。  

  夜摩天(焰摩天)一日:人间二百年。  

  睹史多天(兜率天)一日:人间四百年。  

  乐变化天(化自在天)一日:人间八百年。  

  他化自在天一日:人间一千六百年。  

  玄奘所译的《显无边佛土功德经》中,则记述着:  

  「佛言:『善男子!我此索诃世界释迦牟尼佛土一劫,于极乐世界无量光佛土为一昼夜。极乐世界一劫,于袈裟幢世界金刚坚固欢喜佛土为一昼夜。袈裟幢世界一劫,于不退轮音世界极妙圆满红莲敷身佛土为一昼夜。……』」  

  依上列经论,可看出「人天之间」与「佛国之间」都有时间的相对性质。但要注意的是:这些时间长短的差异,不是来自「物质世界」间的相对速度,而是来自「心理」的相对变化而形成(例如禅定者入定时,其时间会变慢)。(注二十)  

  八、业力与宇宙的缘起性空  

  由前述的宇宙生灭,可看出其推动力量,来自「业力」。《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七说:  

  「诸国土海种种别,种种庄严种种住,  
   
  殊形共美遍十方,汝等咸应共观察;  
    
  其状或圆或有方,或复三维及八隅,  
    
  摩尼轮状莲华等,一切皆由业令异。」  

  此中明显指出各世界的变化不同,皆来自「业力」。然而「业力」为何?《俱舍论》卷十三说:  

  「世别由业生,思及思所作;思即是意业,所作谓身语。」  

  其解释为:  

  「此所由业,其体是何?谓心所思及思所作。故契经说:『有二种业,一者思业,二思已业。思已业者,谓思所作。如是二业,分别为三,谓即有情身、语、意业。……然心所思即是意业。思所作业,分为身、语二业。……身、语二业,俱表、无表性。』」(注二十一)  

  此处指出「业」有二种,一种是「思业」,为「心所思」的一种力量,属精神造作力。另一种是「思已业」,为「思所作的业」,此又分成身业与语业二种,各有表业及无表业二类。「说一切有部」认为「无表业」属于「法处所摄色」,是一种物质性质的作用力(注二十二)。因此,我们可以说业力有二种,一种是属于精神的作用力,一种是属于物质的作用力。今日物理学所提出的四种作用力,属于第二种。在佛教的观点,推动宇宙的生灭,来自精神与物质的二种作用力,并且倾向于认为第一种最为重要。至于物质粒子与精神主体,则来自何处?佛典中认为色法(物质类)与心法(精神类)都是「有为法」,都是剎那剎那变化着,但皆有其产因,因此,物质与精神都有其前因,往上追溯,可至「无始」。所以,无始时,即有物质与精神所构成的宇宙,只是往后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着。在业力的作用下,物质世间(器世间)与众生(有情世间)都不断变化;在不同的因素条件下,呈现不同的宇宙现象,这便是一种「缘起」。然而,这些变化是否从自方客观地存在?从小的「微尘」一直到巨大的「世界」,在了义的佛经中,否认其内里的实在性以及自方存在的独立性,因此在鸠摩罗什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佛陀曾开示: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若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  

  此段经文,明显指出「微尘众」并非实有:并不是有内里的实在性,而是以自性空,所以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同样,由微尘所聚集的「三千大千世界」,亦非以自性有,而是以自性空,皆非纯客观地存在着,因此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此处否定微尘及世界的实有性质,与今日近代物理所阐述的物质现象的不具有「确定性」,可说是同一旨趣。佛教更提及心理现象也是以自性空,《心经》记述着: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此中的「受」、「想」、「识」,以及「行」中所包含的「心相应行」都是属于心理现象,这些心理现象皆以自性空,皆非从自方客观地存在。《金刚经》也记述着:  

  「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这也表示心不是「以自性有」,故说「心为非心」;而在世俗上,由因缘聚合而有「心」的存在,所以说「是名为心」。所以佛教的观点,除了认为「微尘」、「世界」不实在之外,「心」也同样不实在;另一方面,虽无内里的实在性,但并不妨碍「微尘」、「世界」、「心」的「缘起有」这一面。《华严经》所述的种种世界海,《长阿含经》所述情器世界的成、住、坏、空,这一切现象,都是因缘聚合下的「缘起有」。   

  所以,整个宇宙的变化,其基本原理不外是「以自性空」及「缘起有」而已。此二原理,简称为「性空」及「缘起」,便是整个佛法的二大基柱。  

  九、世界的有边无边与「四记问」  

  在佛经中,常有沙门或婆罗门主张世界「有边」或「无边」等,例如《长阿含经》卷十四的《梵动经》中记载着:  

  「或有沙门、婆罗门,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观世间,起边想,彼作是说:『此世间有边,是实余虚』。……或有沙门、婆罗门,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观世间,起无边想,彼作是言:『世间无边,此实余虚』。……或有沙门、婆罗门,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观世间,谓上方有边,四方无边,彼作是言:『世间有边无边,此实余虚』。……或有沙门、婆罗门,有捷疾相智,善于观察,彼以捷疾观察智,以己智辩言:『我及世间,非有边非无边,此实余虚』。……尽入四见中,齐是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