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宇宙观(5)
时间:2008-08-10 21:51来源:中国佛教文化网作者:佚名 点击:
唯佛能知此见处,如是持、如是执,亦知报应。如来所知又复过是,虽知不着,已不着则得寂灭,知受集、灭、味、过、出要,以平等观无余解脱,故名如来。」(注二十三)
此处指出佛陀对世界的「有边」、「无边」、「又有边又无边」及「非有边非无边」的四种见解都不赞同,因为他们所看到的只是局部的偏见。在《长阿含经》卷十九《世记经》中,佛陀先提出沙门、婆罗门的「有边、无边」、「常、无常」等的错误见解后,接着以「瞎子摸象」来形容这些人对真理的偏执:
「其诸盲子,得象鼻者,言象如曲辕;得象牙者,言象如杵;得象耳者,言象如箕;得象头者,言象如鼎;得象背者,言象如丘阜;得象腹者,言象如壁;……各各共诤,互相是非。此言如是,彼言不尔,云云不已,遂至斗诤。」(注二十四)
由上述引述可知,佛陀对世界透彻了解而不执着,所以能解脱自在。如果沙门、婆罗门以偏执的见解来质问佛陀:「世界是有边?无边?」佛陀便以沉默舍置之。《俱舍论》卷十九引用大众部的契经来说明「四记问」:
「苾刍当知问记有四。何等为四?谓或有问,应一向说,乃至有问,但应舍置。云何有问,应一向记?谓问:『诸行皆无常耶?』此问名为:应一向记。
云何有问,应分别记?谓若有问:『诸有故思造作业已,为受何果?』此问名为:应分别记。
云何有问,应反诘记?谓若有问:『士夫想与我,为一为异耶?』应反诘言:『汝依何我,作如是言?』若言:『依麤我。』应记:『与想异。』此问名为:应反诘记。
云何有问,但应舍置?谓若有问:『世为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世为有边?无边?亦有边亦无边?非有边非无边?如来死后为有?非有?亦有亦非有?非有非非有?为命者即身?为命者异身?』此问名为:但应舍置。」(注二十五)
以上所举出的「应一向记」、「应分别记」、「应反诘记」及「应舍置记」合称「四记问」(注二十六),将问者的问题区分为四种,而给予不同的答复。其中第四种,就是舍置不答。佛陀对沙门、婆罗门不回答世界的有边无边,是因为他们所执的「世界」并不正确,犹如问:「石女儿是白色或是黑色?」应予舍置。此处佛陀的沉默,并不代表佛陀对真正的世界有所不知,也不是表示佛陀只注重实践而不谈宇宙。由佛经上处处提及三千大千世界及其成、住、坏、空,可看出佛陀重视众生所居住的宇宙,认为「有情世间」与「器世间」(物质世界)是息息相关的一个「缘起」。
十、结语
以上依据经论来说明佛教的宇宙观,并指出「缘起」与「性空」是心物种种现象的基本原则;唯在细节的陈述上,大小乘的佛典有所不同,故今后在有关佛教的宇宙论的研究上,首先要进一步将不同的说法分析比较,而后与今日科学的看法相印证,同时要避免过分的牵强附会。
后记:
有关人类从「光音天」而来,与生物的演化论是否矛盾?今探讨如下:
(一)初至地球的「光音天人」,其密度甚小,无有血肉筋骨(见本文第五节),故死后不会留下骨骸,必须多食人间「地味」后,才渐形成骨骸。唯初期之骨,仍易蚀化,必须非常多代后,演化至一定的密度,才能留下来,此即今日原始人的遗骨。
(二)「光音天人」初至人间,犹如小孩,只知玩乐,因而下传多代后,智力日减,终于退化成「原始人」。其后,为了生存,日渐演进,终成今日之人类。
(三)另一方面,地球初成时,密度甚稀的「龙」、「大翅鸟」等也至地球,同样食了「地味」,密度渐增,终至形成恐龙等古代动物。
注释:
注一:见《佛教大藏经》44册,851页。
注二:同注一,849及850页。
注三:同注一,849页。
注四:见《佛光阿含藏》《长阿含经》2,780页。
注五:同注四,768页。
注六:同注四,769页。
注七:同注四,677页。
注八:同注四,676页。
注九:同注四,713页。
注十:同注四,682页。
注十一:同注四,838页。
注十二:同注四,766页。
注十三:同注四,787页。
注十四:见《佛教大藏经》44册,55页。
注十五:同注十四,57页。
注十六:同注四,794页。
注十七:同注四,825页。
注十八:同注四,839页。
注十九:见《佛教大藏经》44册,847页。
注二十:见拙作〈佛法与现代科学〉,《1990佛光山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482-498页,佛光出版社,1992年。
注二十一:同注十九,858页。
注二十二:见拙作《佛教教理的探讨》第四章〈惑业苦的探讨〉,慧炬出版社,1990年。
注二十三:同注四,542页。
注二十四:同注四,748页。
注二十五:见《佛教大藏经》44册,921页。
注二十六:见拙著《佛教因明的探讨》第二章〈印度佛教因明传承的探讨〉第26页起,慧炬出版社,199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