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佛教理论总论 >>

宇宙:佛学与科学的认知(2)

分享到:

  
   远古时代的人类,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对宇宙空间的观测仅凭肉眼直观感知,因而极大地限制着人的观测视野,有限的宇宙模型应运而生。例如出现于我国周朝的盖天说以及古希腊人的“水晶球”宇宙理论,均属于宇宙有限论。亚里士多德就说过,“在有限世界之外,既没有空虚,也无时间。”虽说“三千大千世界”是佛教宜传的“宗教的想象和虚构”,但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它却鲜明地揭示了宇宙的无限性,其气势非同一般的宏观假设,因此它显得自然合理,深刻地启发人的思维,尽管佛教的须弥山和四大部洲等说法并不符合世界的真实情况。
     
   宇宙的演化:成、住、坏、空
  
   读上几部佛经,人们可以发现佛教与其他宗教不同的是,它不仅仅是一种宗门教育,其教义还是一种独特的自然哲学,这种哲学否定了宇宙是神创造的或神主宰的观念。释迩牟尼当年游行教化人们的精华,即是认清宇宙人生的真实(本来)面目,实践以认清自我而参悟,实现涅架(解脱)的方法。基于此,佛教中关于宇宙的构造和演化理论大抵引用印度当时的流行说法。以后,随着佛教文化的广泛传播发展,有关宇宙的构造逐渐形成完备的宗教模式。
  
   关于宇宙(世界)的起源、演化,佛学认为,世界开始凝成时,先于“空轮”中发生“风轮”,由“风轮”而发生“水轮”,末了结成“金轮”。空、风、水、金都称为“轮”,说明此世界的成立,示现为圆形而且在旋转运动。空轮(特定的空间)中充满构成世界的物质因素—“四大”,但尚未形成。从空轮起风轮,即空间物质相对分化,即在特定空间中有疾速流动的物质形态出现。因为活动旋转于空间的物质呈气态,故称为风轮,并说风轮依空轮。风轮的久久旋转出现水轮,这即是气体凝成液体,气体与液体分化。运动中的液体在大气的包围中,所以说水轮依风轮。
  
    接下来的是,液体的不断运动,渐凝为固体一一佛经中说风吹水而结成沫,即金(岩石)轮。那时,水气发散于金轮的四周,所以说金轮依水轮。由于运动的不间断,地面出现凹凸而形成海洋,雨水淹没了大地的大部分。《起世经》卷九说,“阿那昆罗大风吹掘大地,渐次深人,乃于其中置大水聚,湛然经积,以此因缘于世间中复有大海。”以上主要依据印顺法师所著(佛法概论》一书。
  
   “缘起”论是佛教宇宙观最核心的理论之一。这种理论认为,万物均处在因果相续的状态之中,宇宙依据一定的环境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发展和消亡。世界没有固定不变、独立存在的性质。佛家通常所说的“缘起”、“性空”指的是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不变的实体,乃因缘和合之“假体”,“性空”含有无自性、无常变化之意,并不否定“相有”(相即现象)。佛教以“缘起”为出发点来解释宇宙人生的一切物质与精神现象,必然得出由四大构成的世界具有“成”(凝成)、“住”(安住)、“坏”(破坏)“空”(破坏无余)的现象过程。世界的变化遵循着万有因果律,即因前复有因,果后复有果,因果无始终,时间也无始终,空间上同样是“虚空无尽,世界无尽”,世界成住坏空的循环也连续不断。
  
   在空间长度度量方面,佛学沿用了古印度长度单位“由旬”(Yana)。据有人考证,一由旬相当于古代帝王率部一天行军的路程,而印度天文学家估测为4.92英里即7.92千米。古印度关于时间的最小单位是“刹那”,汉译“一念”,指极短暂的时间。佛经上说,一弹指间即已含60个刹那了。另据有关资料认为,一刹那相当于1/75秒;此外,还有更长的时间单位,如但刹那(刹那的120倍),腊缚(恒刹那的60倍)、须臾(腊缚的30倍)、昼夜(须臾的30倍)、月(30个昼夜)和年(12个月)。
  
   佛典中常见到“劫”(kalPa)这个字,它是梵文“劫簸”的音译,汉译其意为“长时”。它并非佛教创造的名词,在印度它指的是通常年月日所不能计算的极长时间。例如“成劫”是世界组成的时期,“住劫”是有情众生安住的时期,“坏劫”是渐趋破坏的时期,“空劫”是世界燃烧破坏后彻底崩溃的时期(世界空虚无昼夜日月之分,唯有大冥)。佛经中所说的劫分为小劫、中劫和大劫三等。小劫的时间是人寿由最高数一八万四千岁减至最低数—十岁,然后由最低数增至最高数,增减之量是每百年一岁,如此一增一减所需的时间称为一小劫。经过三十个小劫称为一个中劫;经过成、住、坏、空的四个中劫,即为一个大劫。据此有人粗略的算,大约16(洲)万年为一小劫,3.2亿年为一中劫,12.8亿年为一大劫。
        
   几点评论
  
   佛教关于世界(宇宙)结构、演变的理论,是释迎牟尼佛及其继承者吸取印度当时的自然哲学和神话传说,按照佛教因缘果报理论和宗教体验的根本要求而精心创作的产物。我们在研究佛教宇宙论时,应当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即去掉罩在其上神秘的光环,析出其中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笔者认为,佛家关于“三千大千世界”之说,肯定了宇宙在时间、空间上的无始无终、无量无边,否定了存在宇宙中心的说法。体现了卓越的辩证思维,含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成分,在人类科学思想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在《中阿含经》卷四十七中,释迎牟尼佛对宇宙产生的起因作了如下定义:
  
   “此有则彼有,此无则彼无,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

   释迩牟尼佛的学生马胜比丘说过这样一个有名的渴子:“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吾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中外许多古佛塔上都刻着这几句话。笔者认为,佛家缘起性空的朴素自然观与现代宇宙学中的“哥白尼原理”很相近,该原理是“宇宙中没有任何一点具有优越性,所有的位置都是平权的。”这个原理之所以用哥白尼命名,是纪念他率先否定地心宇宙体系。而现代宇宙科学研究业已表明,宇宙是没有中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