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州禅师本来坐在那里,被他一问以后,站起来说:
‘我要去厕所﹗’
走到半路又停下来,回头对那个问话的人说:
‘你看,像小便这样的小事,还要我自己去,别人不能代替。’意思是说,如何参禅悟道,是你自己的事,你怎么来问我呢?像这样的暗示作风,多么活泼,多么高明,又多么透彻。
唐朝有一位文起八代的大文豪韩愈,不信佛法,反对佛教。为了谏迎佛骨,被贬到潮州做刺史。当时潮州文化未开,知识分子太少,要找一位讲话的对象都很难。这时,潮州有一位大颠禅师,是石头和尚的弟子。韩愈一想,和尚都有学问,不妨找他谈谈。
一次拜访,两次拜访,都见不到大颠和尚。
有一次,好不容易,见到大颠和尚在那里入定。好,就等一下吧,等到你睁开眼睛再和你谈话吧。可是等了很久,这大颠禅师却始终闭着眼睛坐在那里。韩愈等得太久,不耐烦了,大颠和尚的侍者看着也过意不去,就用引磬在师父耳边一敲,意在请他出定,同时又说了两句话:
‘先以定动,后以智拔。’
意思是说,师父啊﹗你入定的功夫,已经打动韩愈,见了出家人已经不再傲慢;不过,你别老是入定,要赶快讲话啊,以你的智能来开导他罢﹗
聪明的韩愈,一听侍者这两句话,非常高兴。他说:
‘禅师门风高峻,我已从侍者嘴边,得到一个佛法的入门。’后来韩愈就拜大颠和尚做师父,皈依三宝。
有时候千言万语,话讲多了反而没有用。像大颠禅师,一言不发;而侍者,也仅仅说了两句话;却间接的暗示出一个很高的道理,使人心里信服,使傲慢不信佛的人,到最后还是不得不皈依佛门。
大颠禅师的师父是石头希迁禅师,他的肉身现在还在日本总持寺。石头希迁十二岁的时候,见到六祖惠能大师。六祖大师住在广东曹溪,而石头禅师是广东人。六祖一见到他,非常高兴的说:
‘你可以做我的徒弟。’
‘好啊﹗’他十二岁就做了六祖的徒弟了。
但是三年后六祖就圆寂了。一个十五岁的小孩子见师父要圆寂了,就问六祖:
‘和尚百年以后,弟子要依靠谁?’
‘行思去﹗’六祖告诉他。
他把“行思”误为“寻思”,就天天用心思参禅。后来有一个上座告诉他:
‘你错了﹗师父告诉你“行思去”,因为你有一个师兄叫行思禅师,在青原山弘法,你应该去找他。’
石头希迁禅师听了,立刻动身前往,后来就在青原行思那里悟道了。以后住在南岳衡山,有一石头状如平台,石头搭草堂于其上,一住数十年,人们都叫他石头和尚。
当他从曹溪到青原山参访行思禅师时,行思禅师问他:
‘你从哪里里来?’
石头希迁禅师回答道:
‘我从曹溪来﹗’这句话很了不起,意思是说,我是从师父六祖大师那里来的。
行思禅师又问道:
‘你得到什么来?’
‘我没有去的时候,也并没有失去什么啊﹗’意思是说未去以前,我的佛性本具,我还要得到什么呢?
‘既然没有得到什么,你又何必去曹溪呢?’
‘若没有去曹溪,如何知道没有失去呢?’意思是说不到曹溪,我也不能认识自己本具的佛性。
像他们之间这许多对话,其中的意义,有些并不直接明白的说出,这就是禅宗的暗示教学法。
四、结语
禅门的教学方法很多,如“答非所问法”、“矛盾颠倒法”、“打骂教育法”、“自觉悟道法”......因篇幅所限,无法一一介绍。“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虚云和尚入定,他以为只过几分钟,哪里知人间已过了几个月;太虚大师在普陀山一夜入定,以为只坐了一支香,哪里知一夜已过。在禅定里面,有时候不觉得时间的存在。
苏东坡还未参禅时,做过一首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后来他参禅了,有所悟解,又做了一首诗: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原来无一物,庐山烟雨浙江潮。”
等到他对禅更有体验时,他又做了一首诗: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总之,从六祖大师、从禅门各种教学方法来看,处处都说明禅是要靠自己在生活中去体验证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