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佛教理论总论 >>

“众生佛教”说——王亚荣(2)

分享到:

这与现代科学的理念殊途而同归。常识告诉我们,人在世界上也是不可能孤立存在的,此有故彼有,同理,此无故彼无,人类需要依靠其他物种来维持生存。动物、植物甚至许多低级生物,都是人的朋友,与人一样经受着生与死的过程,可以说都是人的生命旅途中的伙伴。因此,人的生命价值不仅没有世俗社会贫富贵贱、男女老幼之类的差别,就连人类与其他生物相比,也并不能高贵一等。所以,佛教不能完全等同于“人”的佛教,应该是“众生”的佛教。

人生佛教、人间佛教和人本佛教的概念诞生在近现代,代表了中国佛教现代化进程中的各个阶段,凶而有其相对性和局限性。从更高的角度观察,“众生佛教”的概念中则包含了人生佛教、人间佛教和人本佛教的基本内涵。

1944年,太虚大师提出了“人生佛教”的思怨:“时至今日,则须依于全般佛陀真理而适应全世界人类时机,更抉择以前各时域佛法中之精要,综合而整理之,故有‘人生佛教’之集说。学佛法的人,读尽千经万论,若不深解人生佛教,也等于‘买椟还珠’。”(太虚《人生佛教开题》)印顺大师针对“现代”的机宜,将“人生佛教”更发展为“人间佛教”:“在无边佛法中,人间佛教是最很本而最精要的,究竟彻底而又最适应现代机宜的。”(印顺《佛在人间》)。太虚大帅为“适应全世界人类时机,更抉择以前各时域佛法中之精要”,以及印顺大师为了“最适应现代机宜”的努力,都是在与时俱进,在促进中国佛教的现代化。赵朴初先生接过人生佛教和人间佛教的旗帜,竭力推广,发扬光大,功莫大焉。现在,为了贴合“以人为本”的思潮,又听到“人本佛教”的议论。笔者以为,“人本”思想附属了许多世俗的东西,属于世间法的范畴,有很多相对性的指向,而从宗教的意义来考量,“人”非常有限,没有自傲于众生之上的资格和资本,是自封的“人本”。

“众生”观念与全球化

中国佛教唯有回归到“众生佛教”的道路上才能应对新世纪全球化的挑战。

全球化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且发展速度只会越来越快,越来越彻底。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人们的选择也越来越多元。这样的社会是个张扬个性的社会,在多重价值观的交织下,人们既重视对“来世”的向往,同时更重视对“今世”众生世界的体察,希望在这种体察中来证明“来世”,从而得到解脱。佛教讲众生平等,也就是以众生为本。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主动寓教化众生于服务社会中,主动在服务社会中教化众生,可能是各个宗教在这个全球化进程中的共同选择。从佛陀制教来说,这也本来就是“慈悲”两字的应有之义。

全球化并不是一元化,众生都有各自的文化,都有发展各自文化的权力,而只有建立在多元文化之花精彩纷呈的基础上,全球化才能充满生机。在这方面,佛教有独特的优势。干百年以来,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一直占据着信仰世界的主流地位。尽管所谓的“新兴宗教”此起彼伏,但仍看不出来三大教地位有被替代的迹象。佛教和其它两大教相比,信仰人数相对较少,但却是世界三大宗教中最先取得世界性宗教地位的信仰。佛教不仅沟通了中印文化,而且与儒、道鼎足而三,成为中国三大教之一。谈及东方文化,谈及中国文化,都离不开佛教。

为什么佛教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经过两千五百多年的演变,仍然是今天亚洲地区最普遍的宗教信仰?究其原因,与它所提出的有关生命命题的超越性依然在人类对未来的展望中发挥着导向的作用有直接的关系。这就是“众生”的理论观念。在“众生”理念的践行中,使得佛教在发展流传的过程中具有比较广阔的适应性和包容性的空间。虽然如此,佛教毕竟诞生在公元前五百年,而今天的世界已经越来越“狭窄”,不容回避的新问题层出不穷。面对今天新世纪的全球化局面,从契理契机的角度观察,中国佛教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应该是“众生佛教”——唯有从“众生”的角度树立理念,才能回归佛陀的本怀;唯有以“众生”为服务的对象,才能面对新世纪全球化的挑战。

两千多年来,佛教的任何发展都是伴随着人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也可以说随时都在“变化”,都在根据时、处、地的不同而“应机施教”。中国佛教如何以入世的精神作出世的大事?如何在现代化与“化现代”中步入全球化的未来?只有回归佛陀的本怀,走“众生佛教”之路。众生解脱了,人才能解脱。反过来说,众生没有解脱,人也不可能解脱。就像在欲望的大海中航行一样,波涛汹涌,危机四伏,生命之舟上的芸芸众生面I临的是同样的命运,不可能有那一两种生命能独善其身。只有同舟共济,方能驶离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