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佛教伦理学 >>

海峡两岸佛教伦理研究的回顾与前瞻(2)

分享到:

  二、台湾方面的佛教伦理研究

  近几年来台湾方面对于佛教伦理的研究,就笔者掌握的不完整资料看,基本上有三大热点,一是重视建构佛教伦理学的体系,二是重视佛教的应用伦理学的研究,三是关注对佛教伦理的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
  就佛教伦理学体系的建构而言,以昭慧法师的研究成果为有代表性,其《佛教伦理学》[20]提出了佛教伦理学的体系结构,主体是佛教伦理的基本原理与精神、佛教伦理的行为主体——人、佛教伦理要求的三种层次。其特色在于提出了对于佛教伦理学体系的理解,基本的方法是从佛学角度的研究,而不是伦理学角度的研究。突出佛教的缘起论具有的元伦理(即港台译后设伦理)的意义。稍后出版的《律学今诠》[21]讨论的是佛教戒律学,从此角度探究佛教的伦理规范。在此两着的基础上,又撰写了《佛教规范伦理学》一书[22],此着实际上是《佛教伦理学》延续,其中对因果律和中道等佛教元伦理学的问题有具体的讨论,在进一步分析佛教伦理规范的制定原理的同时,还以相当的篇幅讨论了一些热点性的佛教应用伦理论题,包括器官移植、干细胞研究等。建议今后将此三着整合为一本《佛教伦理学》的修订本。对佛教伦理学体系的建构,可以说比大陆先行了一步。

  佛教的应用伦理研究方面,一些论文重点讨论了生态伦理、生命伦理等问题,同时重视建构佛教应用伦理学本身的思想体系。圣严法师提出的「心灵环保」(四环之一)理念被广为接受,是具有原创性的观点。对西方的深层生态思想,释恒清的《草木有性与深层生态》[23]作出响应和佛学立场的阐发,指出草木有性论可以为建立现代生态哲学提供启发,希望西方的生态哲学能够含摄佛教的思想,并对中国人环保和尊重生命的观念未必优于西方而提出反省的建议。杨惠南教授撰有《信仰与土地——建立缘起性空的佛教深层生态学》[24],从缘起性空的理论出发,试图提出佛教生态伦理学的元伦理学基础。又撰《从境解脱到心解脱——建立心境平等的佛教生态学》[25],反对重心轻境的生态实践倾向,强调外在世界的清净是内心解脱的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杨惠南、释恒清和释昭慧等人具有建立佛教生态学体系的自觉意识。对于「心净则国土净」这一命题对于佛教生态伦理观的意义,学者们提出了一些观点,释惠敏的《心净则佛土净之考察》[26]对于正确理解这一意义很有启发性,林朝成教授的《心净则国土净——关于佛教生态观的思考与挑战》[27]一文,则对「心净则国土净」这一佛教生态观的理论基础作出反省。释传法的《台湾佛教社会运动中的环保与动保问题》[28],对台湾的佛教环境保护和动物保护运动做出回顾和反省。对佛教生命伦理的讨论,涉及的问题也非常广泛,包括复制人、器官捐赠、器官移植、堕胎等等。对于这引起前沿性的生命伦理问题,提出依于佛学原理的意见。

  对于佛教伦理的具体问题的研究,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佛教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伦理道德思想的分别研究。比如李明芳的《大乘佛教伦理研究》[29]就属此类。二是对于佛教伦理与现代社会的研究,这一类成果集中体现在《从传统到现代——佛教伦理与现代社会》一书中,其中讨论的议题比较广泛和具体。研究方法、视角各有特色。

  从此简要的回顾,可以看出台湾方面对佛教伦理的研究,至少有如下特点,一是注重学科体系的完善,建立起比较完整的佛教伦理学,并探索更为具体的佛教生态伦理学体系。二是对于伦理学原理的一定程度的自觉关注,部分佛教伦理研究者自觉研究伦理学理论,使其研究成果更体现学科整合的特色。三是注重原创性,比如释圣严的「心灵环保」等。四是教界的关注较多,研究比较活跃。中华佛学研究所召开的第一届国际佛学会议,就是「佛教伦理与现代社会」,就发表或出版的研究成果看,出家僧众的研究占有相当的比重,其学术观点可以说起到具有主流的地位。五是十分关注并注重响应西方的相关理论并提出佛教的观点。六是具体问题研究比较深入,并形成学术争论,促进研究的深入。七是注重佛教伦理关怀的具体实践。当然也存在着有待进一步发展之处,比如,从事佛教伦理学研究的人员似乎嫌少,其中有建立佛教伦理学体系意识的研究者更少,使得对于佛教伦理学体系的讨论就较难展开;在研究者中,具有较完整的伦理学知识背景者相对较少;宗教伦理之间的比较研究和对话刚刚有所起步。

  三、两岸佛教伦理研究前瞻

  两岸佛教伦理的研究,就现有的成果看,虽然已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与国外的研究,特别是西方的研究相比,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至少成果的数量上是如此[30]。在本世纪,佛教伦理的研究仍将得到两岸的极大关注,并在学科上进一步系统,实践上更加深入。将体现出至少如下几个方面的趋势:

  其一,两岸教学两界的互动更加深入,更强调两岸交流研究方法和成果。

  其二,从以响应西方观点为重要方面的研究转向重视原创性思想的研究。

  其三,对于佛教伦理学的体系结构探讨更加深入,并提出来自伦理学角度的结构和佛学角度的结构,以及超越佛学和伦理学方法框架的结构。因此,佛教的元伦理学(后设伦理学)、美德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应用伦理学等依伦理学方法展开的研究将进一步完善,同时,从佛学自身角度提出的体系也将会有多种提法。方法论上的科际整合将逐步成为自觉。

  其四,更加重视佛教应用伦理学的研究,除了近几年比较热点的生态伦理、环境伦理、动物权利、生命伦理等领域,佛学所体现的对管理伦理、国际关系伦理、经济伦理或商业伦理等领域的启发也将受到关注。

  其五,研究者的数量将会稍有增加,但兼有伦理学、佛学知识双重背景的学者仍然较少,很多人仍然是单一佛学背景者,对伦理学没有更深入的了解,伦理学学者研究佛教伦理者仍将较少。

  其六,和国际学术界的交流将更加频繁和深入。

  其七,形成以佛教伦理学为主体的宗教伦理学体系,从而与西方世界以基督教伦理学为核心的宗教伦理学体系并存。

  其八,宗教对话的内容将更多地包括宗教伦理的对话,同时,比较宗教伦理的研究更受重视。

  其九,更注重佛教伦理的社会关怀和佛教道德的实际示范作用。

  其十,有识之士或团体将设立佛教伦理学的专项研究基金,以资助这一课题的长期、持续的研究。

  *  本文原为2003年10月法鼓山「两岸佛教学术研究现况与教育发展研讨会」交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