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佛教社会学 >>

论禅佛教内在形态诸要素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李利

分享到:

   所有宗教从基本形态上都可划分为内在和外在两个层次。其中内在形态又可通过教义体系、修道体系和心理结构三个方面来看,而外在形态则主要表现在宗教的信众、宗教的活动场所和宗教的各种活动。中国佛教在宋以后逐渐演变成为以禅宗为基础的融合型佛教,即本文所谓的禅佛教。如果说禅宗主要是指一种佛教宗派的话,那么禅佛教则主要指宋以后一直延续至今的、以禅宗理论旨趣为基础、以禅宗实践体系为框架的宗教形态的佛教。这种宗教形态的佛教,其内在形态也是由教义体系、修道体系和心理结构三:部分构成的。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审视禅佛教内在形态的三种要素,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其教义体系内有大量关于和谐的论述,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其修道体系内则蕴涵着许多有关实现和谐的具体方法,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多方面的实践借鉴;其独特的心理结构则可为信徒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内在的精神动力。禅佛教的内在形态是禅佛教之所以成为一种宗教的关键因素所在,宗教社会作用的多重性和复杂性在禅佛教内在体系诸要素中也表现得非常明显,所以,要充分而正确地发挥禅佛教内在形态三要素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就需要我们予以慎重的关注与正确的引导。

   一、禅佛教的融合型教义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的一次伟大理论创举,也是对人类历史上各种和谐思想的一次全新发展和最彻底的实践。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许多有关和谐的思想均可为这一理论创举和伟大实践提供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理论资源。总体上来看,道家和道教的和谐思想侧重自然现象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儒家的和谐思想则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社会各要素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而佛教的和谐思想则是从人的主观世界人手,以人的身心和谐为基础,以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为基本框架,涵盖了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各个生活领域。贾庆林主席曾经说过:“佛教的重要精神,就是以和为上,充分体现和睦、和谐、和平。”的确,以禅宗为基础的中国佛教应该是中国传统思想中和谐理论最为丰富、也最为深刻的一种。

   从禅佛教的基本教义体系来看,它认为人生有无尽的痛苦,而痛苦的原因是因为人们对世界上的各种事项都作了错误的认识,从而导致错误的人生追求,由此引起无尽的烦恼。而错误认识主要表现在一种执著性的极端化的认识,例如对人与我、物与我以及高低、左右、动静、美丑、同异、贫富等采取一种绝对差别的、对立的、固定的看法。禅佛教认为世间的一切差别相并不是绝对的、固定的,也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在缘起法则支配下的相互依存,彼此圆融,所以,它教人摆脱苦难的方法主要是教人掌握一种新的认识体系,在这种新的认识体系的指导下,既体悟到世间一切的虚幻性,又认识到世间一切存在的价值以及它们之间的圆融与和谐,从而在实现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之间圆融和谐的基础上,完成精神的终极超越。简单地说,禅佛教认为世间的一切本来具有和谐性,现实的不和谐性则是由于人类自身的原因导致的,通过佛教的认识方式,人类完全可以认识和谐性,把握和谐性,从而实现和谐性。而和谐性的实现空间,禅佛教主要强调在现实的人间,与禅宗融合在一起的其他佛教信仰则还为人们勾画出许多超越人间的理想的和谐社会,如弥勒的兜率天宫、西方的极乐世界、东方的琉璃世界,以及其他许多佛与菩萨所在的世界等。

   关于禅佛教和谐理念的具体构成,我们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考察。借助当代哲学的方法,从宏观的角度来看,禅佛教的和谐理念首先是关于心境之间的和谐,也就是在人的认识层面,构建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和谐,并以此作为其他各类和谐的认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禅佛教还有关于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也有关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于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传统佛教论述最多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亲近、相互尊重、彼此帮助、彼此依赖的关系,所以,它提倡一种“人民和顺不相克伐”、“欢悦和谐犹如水乳”、“一切众生慈心相向,甚有爱念,皆悉和顺”的关系模式,对于人际之间的相互冲突,提倡“众生好斗诤者,和谐别离,广令安隐”,并认为“和合众生斗诤,令得安隐”的功德超过尊敬法师的功德千万亿倍。传统佛教还论及不同阶层之间的关系,如《五苦章句经》中说,“何谓和顺,上下相从,不相违戾,是谓和顺”,《长阿含经》中说,如果能“长幼和顺”、“君臣和顺”、“上下相敬”、“上下相奉”,那么这个国家就会“转更增盛,其国久安,无能侵损”。《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中说,“奉经持戒,各自端守,上下相捡,无尊无卑,无男无女,斋戒清净,莫不欢喜。”这里则涉及到上下、尊卑、男女之间的平等与和谐。《佛说光明童子因缘经》则勾画出另一副和谐的国度:“国土广大,人民炽盛,安隐丰乐,离诸疾苦、饥馑等难,亦无斗诤、怨害、盗贼、恐怖,人民和顺,善相具足。”佛教还论及人的言行与时势的和谐,如《长阿含经》中说:“和顺知时”、“所言知时”、“行则知时,非时不行”。关于自然之间以及人和自然的和谐,传统佛教一方面把自然现象视作横向彼此依存、纵向则同生共灭的和谐过程,同时佛教还勾画出许多美好的蓝图,憧憬一种和谐的自然关系,如《长阿含经》中说,“阴阳调柔,四气和顺,不寒不热,无众恼患”,“其地润泽,无有尘秽”,“百草常生”,“树木繁茂,花果炽盛”。《无量寿经》则说“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禅佛教主张山河大地,一草一木,皆有佛性,人与自然因缘相成,提倡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可见,禅佛教和谐理念的涉及面是非常广泛的。后来为禅宗所吸收的中国佛教华严宗的基本的理论——法界缘起说,即旨在说一切心理、社会、自然的现象之间圆融无碍的和谐关系。

   总之,禅佛教的和谐理念以主客观关系的和谐为基础,以调整人们的认识为前提,在理论和实践之间、静态与动态之间、理想与现实之间构建重重相融、环环相扣的和谐关系,从而于实践之中倡导人们在分歧中协调,在差异中求同,在冲突中共存,在动态之中不断进趋和谐的境界。而在理想之中,则激发人们憧憬泯灭分歧、对立和冲突的和谐境界。虽然禅和谐理念中有许多绝对的和理想化的特色,但它关于和谐的基本思路对于抵消流行一时的斗争哲学的负面影响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从而为当今的社会和谐事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