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佛教社会学 >>

论禅佛教内在形态诸要素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李利(3)

分享到:

   三、禅佛教的心理结构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

   禅佛教的教义体系和修道体系为当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理沦资源和具体的实践借鉴,我们现在再从禅佛教内在形态三要素中的第三方面,即从心理结构的角度,分析禅佛教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能提供的精神动力。这种精神动力首先作用于广大佛教信徒,并通过佛教信徒的精神风貌与各种实践而感染周围的民众。

   禅佛教是一种信仰,信仰最大的特性在于其相对稳定而深刻的心理属性。这种属性可以从横向的角度具体化为许多具体的方面,每一个方面都对禅佛教的教义体系和修道体系发生直接的相互关联,从而与禅佛教的思想与实践产生密切的互动。从和谐这个层面来看,佛教心理属性的各种表现都可能对和谐的理论与实践产生正面或反面的影响。如果理解错误、把握不当、引导偏颇,禅佛教的心理属性很可能严重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所以,我们应当重视禅佛教心理属性的意义,准确把握这种心理属性的特征,正确引导,使其成为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精神动力。具体来看,这些精神动力主要来自以下几种心理特性:信仰的神圣性、思想的稳定性、目标的崇高性、行动的积极性、心理的认同性和感情的亲近性。

   信仰的神圣性和思想的稳定性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心理特性,也是所有宗教共有的一种内在特征。宗教信仰不同于其他政治信仰和哲学信仰的关键因素在于宗教信仰中的超人间特性,超人间性的一个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对各种类型的超人间力量和超人间境界的承认,也就是对各种神灵的信奉和对各种解脱境界的向往。在禅佛教这里,神灵主要表现为各种证悟无上智慧的解脱圣者,而超人间境界则主要表现为觉悟成佛的境界。与此同时,禅佛教也吸收了传统佛教的各种超人间信仰,如十方世界的诸佛信仰、诸菩萨信仰以及各种美好世界的信仰。一般来讲,在宗教神灵力量的感召和威慑下,宗教信徒的信仰便具有了种种神圣性,而由神圣性而来的就是心理上的严肃性、认真性、坚强性、忍耐性、自觉性等促使信徒积极向善的精神动力。同时,由于对具有超越性和永恒性的神灵力量的内心归服,信徒的思想一般便具有了稳定性的特点,而稳定性虽然也可以成为保守性的精神基础,但在积极向上的当代中国佛教中成为促使信徒在现实生活当中持久而自觉地遵守戒条、努力向善的积极因素。总之,只要正确把握和积极引导,佛教信徒所固有的信仰的神圣性和思想的稳定性就可以变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种精神动力,并由这种精神因素感染更多的人加深对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事业科学性、伟大性、神圣性的认识,带动更多的人积极投入到构建和谐社会的行列中来,并在这一过程中树立严肃、认真、坚强、忍耐、自觉等积极的精神素质,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一种良好的、内在的、也是必须的精神环境。

   目标的崇高性和行动的积极性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心理特性。正如前面所说,宗教的超人间信仰一般是由超人间力量和超人间境界两个方面构成的。超人间境界一般是指宗教所信奉的绝对美好的自然景象、社会状态和心理境界。对这种境界的信仰一般是建立在对现实问题的深刻反思和解决现实问题的紧迫性的基础上的。信徒思想中所认识的现实问题的严重性和实现理想境界的急切性是成正比的,而这又反过来不断烘托目标的崇高性。于是,目标的崇高性、现实问题的严重性、解决问题的紧迫性,共同促成信徒行动的积极性。佛教的信仰特征和佛教信徒的心理特性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由于佛教追求理想境界的修道过程与现实社会所强调的道德教化与努力工作是一致的,所以,由目标崇高性和行动积极性所蕴涵的精神动力完全可用来为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尤其是当代盛行的人间佛教,把建设人间净土作为自己的最终目标,这既是禅佛教的根本实践旨趣所在,也与建构和谐社会的现实追求完全一致。如果把人间净土这种目标的崇高性和实现人间净土的积极性推广到佛教以外更广阔的社会领域,这种精神的动力就会在建构和谐社会过程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心理的认同性和感情的亲近性是联系在一起的。宗教信徒在信仰上的最大一致性在于对超人间力量和超人间境界的共同信奉,由这种相同的信奉而来的就是宗教信徒在心理上的认同性。心理上的认同性会促使相同信仰者的彼此接受和相互尊重,从而带来信徒感情上的亲近性。这种认同性和亲近性在某个特定时空,会因为一些错误的精神引导和某类事件的刺激而走向偏激,从而在某种程度或某个范围内呈现出狭隘性、保守性甚至极端性等特征,引起不同社会群体特别是不同宗教文化族群之间的矛盾和对立。所以,对于宗教的认同和亲近心理一定要给予足够重视,并密切关注,正确引导,使其成为维系团结、协助稳定、共建和谐的积极因素。由于佛教信徒数量的庞大,分布地域的广泛以及分布的社会阶层、行业、民族等方面的多样性,所以,佛教信徒心理的认同性和感情的亲近性在实践形态上的一种重要表现就是,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不同民族的佛教信徒之间沟通和协调,由这些佛教信徒之间相互沟通和协调而来的相互理解、彼此关照会有助于全社会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协调,这对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至关重要的。

   上述三组六种心理特性共同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心理结构,间接或直接地影响着和谐的理念与和谐的实践。每组中的前一种心理特性偏重于从佛教内在的信仰特性角度观察,而每组中的后一种特性则属于前一种特性的实践延伸或外在演化。其中信仰的神圣性和思想的稳定性是从宏观的角度对禅佛教心理总体特性的把握,处在禅佛教心理结构的核心位置,是其他所有心理的基础;目标的崇高性和行动的积极性是从宗教实践的角度对禅佛教修行过程中的心理特性的总体把握,处在禅佛教心理结构的中间层次,是禅佛教心理的主体;心理的认同性和感情的亲近性则是从信徒关系的角度对信仰族群心理的把握,处在禅佛教心理结构的外圈位置,是禅佛教心理的基本外现形态。只要正确引导,谨慎保护,这些心理特性即可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

   四、结语

   由于禅佛教内在形态三要素是一种以信仰为基础的精神性要素,所以,它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作用的发挥就不同于其他思想学说,而表现出复杂而多重的特性,需要予以特别的关注和正确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