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自东汉从印度传入中国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它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建筑雕塑、民俗风情等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且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原因主要是能与社会相适应、与儒道相融合。当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到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高度,这是一个具有时代性、战略性的重要决策。而佛教以其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相吻合的教义、教规和伦理规范,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推动力。下面仅就佛教戒律方面予以论述。
佛教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实践,都体现在戒和律中。“戒是有所不为,律是有所当为;戒是不能如此,律是应当如此;戒是各人的持守,律是团体的活动”。[1]戒和律通常合称为戒律。戒律是僧人和教徒关于日常生活与宗教修行时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可以止恶扬善、觉悟人生、提升道德。佛陀在《遗教经》中强调“以戒为师”,目前佛教界的一切不和谐的现象,都与戒律松弛有关。戒律是佛法的生命,只有严持戒律,佛法才能久住世间。佛教戒律与国家法律既相同又有区别,法律是针对人们犯了罪以后的惩罚和制裁,而佛教戒律是让人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防患于未然。佛教戒律并不是有人所认为的只有消极的一面防非止恶,而没有积极的一面众善奉行。《佛遗教经》中说:“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稳功德住处。”人必止恶才能行善,有了向善之心,才能进一步希求解脱。
佛教的戒律分为出家戒(1、沙弥及沙弥尼戒,2、式叉摩尼式,3、比丘尼戒,4、比丘戒,5、菩萨戒)和在家戒(1、三皈戒,2、五戒,3、八关戒,4、菩萨戒)。以上这些戒在《大藏经》中专门分出一个律部来详细论述,在这浩翰繁杂的戒律中,五戒是一切佛戒的根本戒,不论是八戒、比丘戒,还是菩萨戒,都是根据五戒引生的,并且都把五戒列为重戒,因此说,在各种戒中五戒最为重要,如果五戒修持不好,一切戒都将无从着手,可以说:“五戒法是三世诸佛之父,依五戒而出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五戒是为在家男女所受持的五种制戒:即不杀、不盗、不妄语、不邪淫、不饮酒。五戒看似简单,但是要终身守持不犯实则不易。因此说,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道德,也是社会的基本道德标准,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现代科学飞速发展,经济迅猛增长的社会中,人们的思想起了急剧转变,过度追逐物欲、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杀盗淫妄、贪污腐败、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导致许多人精神空虚、思想无助、整日被焦虑、烦躁、孤独、自私等精神疾病所困扰,从而产生无穷无尽的痛苦。人们若能修持戒律,断灭贪嗔痴,通达无染无我,自然就能消除我见我执,无论于什么都能抱有菩提心,不虚弃人生,不怠懈放逸,洁身自尊,舍弃世俗贪欲,使社会处于和谐、安详、稳定、有序的美好状况。接下来分别对五戒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作一阐述。
一、不杀生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蔼具有重大作用
《大智度论》卷十三曰:“诸罪当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不论直接或间接杀生,佛教认为杀生者死后将堕入畜生、地狱、饿鬼等三恶道,即便生于人间,也会多病、短命。佛教认为众生平等,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佛所说的众生,不单是指人,而是胎卵湿化,四生之属皆包括在内。所以说杀生戒不单是不伤害人的性命,而且也不得伤害畜生蚊虫的性命。但以杀人为重,杀傍生异类为轻。杀人而杀父母、杀阿罗汉,便犯逆罪,应堕无间地狱,乃是杀戒中的极重罪。我们经常从电视、报纸上看到一些因赌博、上网向父母索要金钱,父母反对他们不务正业的不法行为,苦心劝阻,最后发生争执,他们在索钱未果,情急之下杀死父母;或是嫌父母管教太严,心理产生很大怨恨而杀死父母。这种罪与国家法律相同,除受到法律制裁外,还受到全社会的道德谴责。因为父母有养育之恩,无私奉献,恩重如山,你知恩不报,反倒杀害,确是大逆不道。
《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中说:“犯杀有三种夺人命,一者自作,二者教人,三者遣使。”也就是说杀人有三种情况,一是自己动手杀人,二是教唆他人杀人,三是雇用派遣他人杀人。这三种杀人方式,都是有心杀人,因此说不论直接或间接杀人均属不可悔罪。《梵网经》中说:杀父之仇都不能报复。可是在俗世人看来,杀父之仇是不共戴天。如果你杀了我的父亲,我一定要报仇,我也杀你的父亲,这样杀来杀去,冤冤相报何时了。常言道:“冤家宜解不宜结。”一切事情要尽量和解、向好的方面想。其实人都是有善性的,如果别人对不起你,你宽忍不报复,保持君子态度不计较,终久会令对方感动,生惭愧向你道歉,最终成为好朋友。俗世间是讲报复、斗争,致使世界战争不断,残杀无辜;佛教是讲和平、慈悲、容忍。如果大家都能用佛教的理念以善来降伏恶,以柔来克服刚,是非即以消除,可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句烟消云散”。
佛经中说:“夫食肉者,断大慈悲性种子。”汉传佛教遵守素食,也是落实不杀生戒的重要保证。《楞伽经》中说:“凡杀生者多为人食,人若不食,亦无杀事,是故食肉与杀同罪。”现在社会经济发达,人们生活富裕,不断追求物质享受,特别是为饱口福,上至天上飞的,下到海里游的,无不成为人们的盘中餐,从而造成许多飞禽动物面临灭绝,导致自然生态失衡。因此,我们要提倡素食,当今人们大鱼大肉吃多了,许多人身体出现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等三高状况,从而引发了多种疾病。要能食素,既能保持身体健康、健美,又能保护生态平衡。佛教的不杀生教义充分体现了尊重生命、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精神,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只要我们能守持不杀戒,世界才能安宁、和平,社会才能和谐。
二、不偷盗是保持社会秩序安稳的基本要求
《大智度论》云:“一切诸众生,衣食以自活,若劫若夺取,则为劫夺命。”暗中拿别人东西叫偷;明目张胆的抢就是盗。偷盗不单指钱财,凡是他人之物,不告而取的行为就是偷盗。《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曰:
佛告诸比丘,优婆塞以三种取他重物,犯不可悔,一者用心,二者用身,三者离本处。用心者发心思惟,欲为偷盗。用身者用身份等取他物离本处者,随物在处举著余处。复有三种取人重物,犯不可悔罪:一者自取;二者教他取;三遣使取。……复有五种取他重物,犯不可悔。一者苦切取,二者轻慢取,三者诈称他名字取,四者强夺取,五者受寄取。重物者若五钱、若值五钱者,犯不可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