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佛教养生学 >>

印度佛教与中国古代汉地医药学(4)

分享到:


  第20个题目是《洗浴随时》,说“洗浴者并须饥时。浴已方食,有其二益:一则身体清虚,无诸垢秽;二则痰?消散,能餐饮食。饱食方洗,《医明》所讳。”这是以古印度《医方明》的观点解释沐浴与饮食的关系。?

  第22题是《卧息方法》,讲述了古印度的坐具、卧具及其与健康的关系。?

  第23题《经行少病》说:“五天之地,道俗多作经行。直来直去,唯遵一路,随时适性,勿居闹处。一则痊疴,二能销食。禺中日 ,即行时也。或可出寺长引,或于廊下徐行。若不为之,身多病苦,遂令脚肿肚肿,臂疼膊疼。但有痰不销,并是端居所致。必若能行此事,实可资身长道。”这里讲的是步行运动的好处。?

  第27题《先体病源》集中谈论了印度医药学知识。先说饮食与健康的关系,强调根据身体健康情况进食,而健康情况则要“观四大之强弱”。又介绍古代印度医学理论,说,“然西方《五明论》中,其《医明》曰:‘先当察声色,然后行八医;如不解斯妙,求顺乃成违。’言八医者,一论所有诸疮,二论针刺首疾,三论身患,四论鬼瘴,五论恶揭陀药,六论童子病,七论长年方,八论足身力。言疮事兼内外。首疾但自在头。齐咽已下,名为身患。鬼瘴谓是邪魅。恶揭陀遍治诸毒。童子始从胎内至年十六。长年则延身久存。足力乃身体强健。”其中,“察声色”有似中医之“望诊”;“八医”则是印度古代医学的八个分科。继而将中外草药作对比,“西方药味与东夏不同,互有互无,事非一概。且如人参、茯苓、当归、远志、乌头、附子、麻黄、细辛,若斯之流,神州上药。察问西国,咸不见有。西方则多足诃黎勒,北道则时有郁金香,西边乃阿魏丰饶,南海则少出龙脑。三种豆蔻,皆在杜和罗。两色丁香,咸生掘沦国。唯斯色类,是同所须,自余药物,不足收采。”最后说到病源:“凡四大之身有病生者,咸从多食而起,或由劳累而发”,强调“体病本”、“解调将”、“止流塞源”、“伐树除本”,一句话,“四大调畅,百病不生。”这都是很有道理的。?

  第28题《进药方法》首先讲印度医理:“夫四大违和,生灵共有,八节交竞,发动无恒,凡是病生,即须将息。故世尊亲说《医方经》曰……初则地大增,令身沉重。二则水大积,涕唾乖常。三则火大盛,颈胸壮热。四则风大动,气息击冲。”然后根据病情提出“断食”、“饮汤”、“近火”、“涂膏”等将息方法。还特别介绍了“三等丸”的制作和服用方法。最后,根据印度《医明》,强调了生病时“绝食”的重要:“此等《医明》传乎帝释,五明一数,五天共遵。其中要者,绝食为最。”并阐述了绝食的好处及其时间、地区、条件、禁忌等。?

  第29题《除其弊药》对庸医假药进行了抨击,告诫人们不可乱用药,至于那些有用而易得的药,则要常备身边:“然而,除蛇蝎毒,自有硫黄、雄黄、雌黄之石,片子随身,诚非难得。若遭热瘴,即有甘草、恒山、苦参之汤,贮畜少多,理便易获。姜椒荜拨,旦咽而风冷全祛;石蜜砂糖,夜飧而饥渴俱息。不畜汤药之直,临时定有阙如。”?

  总之,《南海寄归内法传》中关于医药的部分有这样几点值得注意:一、义净作为僧人,宗法印度戒律,祖述西天《医明》,都是可以理解的,但他并没有一味地照搬印度医药成法,而是时时不忘神州医药成就,往往以二者加以比较,融汇贯通,中西结合,旨在实用。二、义净能根据中国与印度地理、气候、物产、习俗等差异提出自己的见解,既不违背佛理、《医明》的大旨,又使中国僧俗易于理解,切实可行,行之有效。三、义净是一位医药学的有心人,是一位实践家。他在取经当中能问医问药,详细观察,这为他进行中西医比较打下基础;他能长期坚持防病养生的实践,并将自己的体会融之于书,增加了书的说服力。四、《进药方法》一章有这样一段话:“神州药石根茎之类,数乃四百有余,多并色味精奇,香气芬郁,可以蠲疾,可以王神。针灸之医,诊脉之术,赡部洲中,无以加也……异物奇珍,咸萃于彼,故体人像物,号曰神州。五天之内,谁不加尚?四海之中,孰不钦奉?”可见,义净是怀着巨大的爱国情怀和自豪感巡礼西天各地的,印度人当时对中国医药学已有不少了解,而且加以崇尚,这是中国医药学向印度传播的记载,尽管不具体,但义净决不会无中生有。在义净周游五印度时,他也很可能曾向当地僧俗介绍过中国医药知识。?

  (三)《千金方》和《外台秘要》?

  1.孙思邈与《千金方》?
  
  《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合称《千金方》)的作者均是隋唐时代的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前者是他于永徽三年(652)在广泛搜集历代各家方书和民间验方的基础上编辑成的,后者是他于30年后根据自己的行医经验撰写成的。这两部书都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医学类书,在中国医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据《旧唐书》本传,孙思邈“七岁就学,日讲千余言。弱冠,善谈老庄及百家之说,兼好释典。”即是说,他很早就受有佛教典籍的影响,并在他的著作中表现了出来。在《千金要方》的《序例》中,他写道:“经说:‘地水火风,和合成人。凡人火气不调,举身蒸热;风气不调,全身强直,诸毛孔闭塞;水气不调,身体浮肿,气满喘粗;土气不调,四肢不举,言无音声。火去则身冷,风止则气绝,水竭则无血,土散则身裂……凡四气合德,四神安和。一气不调,百一病生;四神动作,四百四病,同时俱发。’又云:‘一百一病,不治自愈;一百一病,须治而愈;一百一病,虽治难愈;一百一病,真死不治。’”这说明他的医学思想包含着印度医学理论的成分,而这些印度古代的医理主要是通过佛教传播到中国来的。?

  在1936年的《中国医学杂志》上,范行准先生发表了《胡方考》一文,他认为,《千金翼方》卷十一《小儿眼病》中的《赤眼方》、《治赤眼方》、卷十二《养生》中的《服昌蒲方》、《耆婆汤主大虚冷风羸弱无颜色方》、卷十七《中风》中的《硫黄煎主脚弱连屈虚冷方》、卷十九《杂病》中的《酥蜜煎主消渴方》、《羊髓煎主消渴口干濡咽方》、《酥蜜煎主诸渴方》、卷二一《万病》中的《阿加陀药主诸种病及将息服法久服益人神色无诸病方》、《阿魏雷丸散方》、《苦参消石酒方》、《大白膏方》、《大黑膏方》、《浸汤方》、《天真百畏丸》、《治十种大癞方》、《治癫神验方》、卷二二《飞炼》中的《耆婆大士治人五脏六腑内万病及补益长年不老方》等等,均属来自印度的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