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人间佛教 >>

赵朴初与星云的人间佛教理念及实践——邓子美 毛勤勇

分享到:

人间佛教已成为当代海峡两岸佛教的主流,正日益展现出它所继承的东方文明在21世纪的强大生命力和无可限量的前景。但是,人间佛教理论究竟应该如何诠释?如何落实于实践,还存在哪些待完善的学理?如何应对来自各方面的疑问和责难?后继者都必须作出回答。在海峡两岸佛教界,赵朴老与星云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最为接近,认真分析和总结他们的人间佛教思想和实践,将会有助于回答这些问题,为进一步推进人间佛教事业提供重要的思想和精神资源。

一、直承太虚思想,成为海峡两岸力行人间佛教的旗帜

赵朴老与星云法师都不是太虚大师的亲传弟子,但都直接继承了太虚的人间佛教思想,表现在下列几点:

1、提倡菩萨行。赵朴老说,“怎样叫学佛?学佛就是要学菩萨行,过去诸佛是修菩萨行成佛的,我今学佛也要修学菩萨行”。其思想基础则是佛教无常的世界观与菩萨行的人生观。星云也同样把太虚的学佛从菩萨行开始作为自己的出发点。他把中国佛教的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四大菩萨,作为人间佛教精神的典范。他号召佛教徒把对四大菩萨的朝拜祈求要转化为学习效法四大菩萨的实际行动——应以观音的慈悲,给众生方便,为众生服务;以文殊的智慧,引导众生走出迷途,获得光明;以地藏的愿力,使佛法进入每个人的人生、家庭,传遍世界每个角落;以普贤的功行,契理契机,随顺众生,行难行能行之事。星云称誉许多人为菩萨行者。

2、出发点一致。赵朴老认为:“人间佛教主要内容就是五戒十善”,扩充为四摄、六度。这里的中国味与太虚相同,而跟印顺稍异。星云则更是说得直截了当:五戒十善是人间的佛教,四摄、六度是人间的佛法。

3、目标一致,都继承了太虚建设人间净土的思想。朴老提出“以此净化世间,建设人间净土”。星云则指出:如果“我们这个世界,没有恶人的侵扰,没有政治的迫害,没有经济的缺陷,没有情爱的纠纷,没有交通的事故,没有环保的污染,有的是诸上善人聚会一处,有的是善良同胞相互敬爱,这就是人间净土的实现,何必一定另求净土?”赵朴老还说,“中国佛教也存在着不少的缺点和局限”,提出要“克服历史所给予的污染和困难”。星云针对明清佛教重死不重生的错误观念指出:“为什么我们不能把人间创造成安和乐利的净土,而要寄托未来的净土?为何不落实于现实国土身心的净化,而要去追求不可知的未来呢?”“以佛光山来说,我觉得我们现在的寺庙道场,要给予信徒的信念一一我这里就是西方净土,我就能给你安养。”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海峡两岸社会环境不同,赵朴老与星云对太虚人间佛教思想的阐述在方式方法上是有所区别的。星云坦诚地表示自己是继承太虚事业的:“(太虚)大师是我一向所敬仰而崇拜的长老,大师的人格与德业,慈心与悲愿,一向是我倾慕而愿意效法的。”太虚大师对佛教提出的兴学理念:‘教产革命、教制革命、教理革命’成为我最早心仪的复兴佛教之不二法门。”赵朴老在1949年后,对人间佛教的解说相对而言要谨慎得多。尽管在抗战胜利后,赵朴老曾为太虚“议政而不干治”之说遭某些人嘲笑攻击,佛教徒中也颇有非议时,他挺身而出,针对这些议论激愤地说:“今日中国的佛教,是没有人权可言的。以一个没有人权保障的佛教,而要求它担当起弘法利生,护国济民的事业,这是戏论。所谓‘自度度他’,必须从当前迫害欺侮下,自己度脱出来,才能度脱众生。因此,当前佛教的任务,应当是为佛教的人权而奋斗。太虚大师一生的努力,正是如此。他的办佛学院,办佛教会,整理僧伽制度,倡导人生佛教,乃至最后有意参政,无非是为了这个目的。”这段肺腑之言表达了赵朴老对太虚的由衷敬仰,对太虚提倡的人生佛教的服膺。1947年3月7日,即太虚圆寂前10天,他特在上海玉佛寺召见赵朴初,“以所著《人生佛教》一书见赠,勉余(即赵朴初)今后努力护法”。然而事隔40年,这个补注才作出,可见赵朴初深切怀念太虚而不得已的心情。直到1981年,他撰写的《佛教常识答问》首先在《法音》上发表,其最后一节即《发扬人间佛教的优越性》。然而那时仍只能用“前人”代替太虚之名。这种做法正如笔者所言:“赵朴初当时对人间佛教作如此的解说,有其特殊的背景。那时,大陆佛教刚从一片劫灰中苏醒,仍面临着社会对宗教的非难,提倡人间佛教虽有助于缓视佛教等同于迷信的压力。但当时百废待兴,亟需佛教各宗派携手协力,不宜明言人间佛教所含教义现代化内涵,以免徒起纷争。以为大陆提倡的人间佛教缺乏深刻内涵与创意的见解,乃不了解大陆的实情,不能体谅提倡者的苦衷。”

在推进人间佛教事业上,赵朴老的主张倾向于太虚,但比太虚温和。他虽然没有正面提佛教革新,但上述意蕴中已有。这与他曾长期和圆瑛法师共事分不开。而这一点—上星云与他有类似的地方。比如,星云一直强调自己不要“同归于尽”,实质就是避开与保守势力的正面冲突,走自己的路。他选择宜兰传教就是这样一种明智的选择。这种温和的作法表面上看起来好象没有力度,场面似乎不够热闹,声势也不够浩大,但是,这恰恰是一种睿智的做法,可以减少许多无谓的磨擦,人事的纠葛,专心一念地去实践人间佛教的理念。正是这样一种务实、冷静的态度,使得他们各自在海峡两岸为中华佛教的复兴,为人间佛教的推广作出了杰出贡献,他们也成为两岸人间佛教旗帜性的人物。笔者早在1994年出版的拙著《传统佛教与中国近代化》一书结语中,就对赵朴老作为太虚开创的人间佛教事业在大陆的主要传承者地位初次肯定下来。同样,一些学者对星云继承太虚事业的贡献也作出了高度评价:“星云大师,正是太虚大师当年所期望的那种既长于理论和启导,又‘实行和统率力充足’,堪以担当‘建立适应现代中国之佛教的学理与制度’之重任的法门龙象,是在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新僧中的佼佼者。”海外学者唐德刚甚至说:“积数年之深入观察与普遍访问,余知肩荷此项天降大任(指二乘十宗归一的统一运动),为今世佛教开五百年之新运者,‘佛光宗’开山之祖星云大师(之外)不作第二人想。”

二、以真常唯心论为人间佛教的思想基础

人间佛教的思想内涵十分丰富,提倡者中也有许多不同认识。作为海峡两岸人间佛教的实践者来说,赵朴老与星云则都以真常唯心论作为人间佛教的思想基础,与印顺法师等主张的依据有着明显的不同。

赵朴老认为:“菩萨成佛即是得大解脱,得大自在,永远常乐我净。这就是大乘佛教菩萨行的最后结果。”把菩萨行归结为常乐我净,这是在中国佛教中特别获得发扬的真常唯心论的典型体现。星云法师所推进的人间佛教事业与他主张的真常唯心论也有着密切关系。甚至可以说,真常唯心论是他推行的人间佛教事业的最重要的思想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