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人间佛教 >>

人间佛教的伦理关怀——蒋九愚

分享到:

人间佛教或人生佛教这一名词,由近代太虚大师根据契理契机的佛法原则,以一种历史自觉的形式首先提出。中国佛教发展到明清时代,特别是近代,佛教自身所存在的诸多弊端如背离时代的厌世性格、日益迷信化、僧尼素质普遍低劣等,充分暴露在世人面前。传统中国佛教从整体上无法适应崇尚科学、理性和现实人生的时代要求,并开始受到社会知识阶层的普遍批判和社会政府的实践打击。为了佛教的生存和发展,为了充分彰显佛陀关怀众生的宗教本怀,倡导注重人生、注重今生、关怀人间现实的人间佛教理念,由太虚首先以时代自觉的形式加以提倡。

由太虚所倡导的人间佛教运动,是基于中国佛教之弊病和时代之要求,是继惠能“六祖革命”以来,中国佛教史上又一次重大革新,它奠定了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中国佛教的发展方向。在台湾,印顺法师一在续承太虚思想的基础上,对人间佛教理论作了全面、系统、深入的阐释,进一步推动和发展了太虚的人间佛教理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以佛光山、法鼓山、慈济功德会等为代表的台湾人间佛教的迅猛发展,是以太虚、印顺的人间佛教理论为指导。在大陆,赵朴初居士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积极推动了大陆人间佛教的稳步发展。坚持人间佛教的发展道路,实现传统佛教向现代佛教的转变,成为自太虚以来当代中国佛教发展的主流和共识。从相当意义上讲,以实现佛教人间化、人生化、现代化为主旨的人间佛教运动,集中体现了佛教自觉适应世俗社会、关怀今世今生的伦理精神。

(一)

人间佛教关注的重点是“人生”和“人间”,不像传统佛教主要关注的是“人死”和“天间”,这使得人间佛教的伦理关怀显得比传统佛教更加明显。伦理的要求是注重对人生、人间的关注和现实社会的关怀,现实社会是伦理得以生存和展开的基础。批评传统佛教之“死鬼化”、“天神化”,推动传统佛教向人间化和人生化的方向发展,正是人间佛教之伦理关怀得以展开的社会基础和逻辑前提。

传统佛教在发展过程中,愈来愈远离人间、人生,成为一种“死鬼佛教”、“天神佛教”。太虚在反省和批评中国传统佛教之流弊时,说“向来的佛法,可以分为‘死的佛教’与‘鬼的佛教’。”中国传统佛教之最大弊病在于“重死”和“重鬼”,忽视了“重生”和“重人”,故太虚特提示“人生”以对治“死鬼”。太虚说“‘人生佛学’者,当暂置‘天’、‘鬼’等于不论。且从‘人生’求其完成以至于发达为超人生、超超人生,洗除一切近于‘天教’、‘鬼教’等迷信”。印顺提倡人间佛教,是在太虚对治佛教死鬼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治佛教天神化。印顺说“佛法是宗教,佛法不是共于神教的宗教。如作为一般文化,或一般神教去研究,是不会正确理解的。俗化与神化,不会导致佛法的昌明。中国佛教,一般专重死与鬼,太虚大师特提示人生佛教以为对治。然佛法以人为本,也不应天化、神化。不是鬼教,不是天神教,非鬼化非神化的人间佛教,才能阐明佛法的真意义。”《增一阿含经·等见品》云“诸佛世尊,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这表明,佛并不是什么天神、天使,他是人间的觉悟者,是在人间修行成佛的。只有生在人间,才能受持佛法,体悟真理而获得正觉的自在解脱,所以说“人身难得”。在释尊时代,依印度人和一般神教者的看法,天上是光明的、洁净的、喜乐的,而人间充满了黑暗、罪恶和痛苦。释尊创立佛教,提出“佛出人间”、“人身难得”的见地,旨在反对当时的有神教,把人们的眼光从“天间”拉到“人间”,强调理智的正觉,解脱的自由和人生的价值,是在现实的人间,而不在虚无缥渺的天上。这正突显了原始佛陀伦理关怀的起点依然是“人间”而不是“天间”。佛教惟有把眼光重点放在现实的人间社会,佛教的伦理意义才能得到真正的彰显。《阿含经是早期佛教的基本经典,其基本理论是四谛、八正道、五蕴、十二因缘、善恶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但明确包含“佛出人间”的思想。据印顺对《阿含经》的深刻研究,他从“诸佛世尊皆出人间”、释尊所言的“我今亦是人数”等经典论据出发,强调指出“体现真理而解脱成佛,不是什么神鬼或天使,是由人修行成就的。惟有生在人间,才能察受佛法,体悟真理而得正觉的自在,这是《阿含经》的深义。”太虚在《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一文中指出,“人间佛教,是表明并非教人离开人类去做神做鬼。”他认为,理想的佛陀也只是“人”而不是“神”,“佛只是从实践生活里彻底悟透了‘宇宙真理’的一位圣哲”。显然,佛只是人间的“人”,而不是天间的“神”。太虚、印顺等人所提倡的人间佛教,是符合佛教经典的基本精神,体现了佛陀对人间社会的伦理关怀。

《增一阿含经等见品》云“人间于天则是善处”,人间不但不应该离开,反而成为天神们向往的乐土。诸佛皆在人间成佛,而不在天上成佛,人间到底有什么特殊之处呢佛经将一切有情众分为五趣天、人、畜生、饿鬼和地狱。按一般宗教见解,在五趣之中,天上最好,地狱最苦。向往天堂,怕堕地狱,是他们宣扬的见解。然而,佛法的独到之处,却以为人间最好,人身难得,人间是天神的向往之地。人间的殊胜之处在哪里第一,从环境来看,天上太乐,畜生、恶鬼、地狱太苦。太乐容易堕落,太苦也无力追求真理与自由,而人间苦乐参半,知苦而能厌苦,有时间去考虑参究,才是体悟真理和实现自由的道场。第二,在五趣中,唯有人趣有惭愧心,能自觉到自己的不足,能发心向上。第三,人具有智慧,而畜生、饿鬼和地狱三趣是缺乏智慧的,主要靠天生的本能而活动。人不但有世俗的智慧,用来相对地改善环境和身心,而且有更高的般若智慧,用来探求宇宙人生的实相,追求人生的终极解脱。第四,人具有坚强的意志,人类为了达到某种目标,能堪忍极大的苦难,甚至连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这种勇猛精进的精神,胜过天上、也胜过三恶趣的众生。人一旦接受佛法的引导,就能不断趋向自利利他的事业,直到福慧圆满的究竟解脱。在五趣中,唯有人最具有“梵行胜”、“忆念胜”和“勇猛胜”,惟有人类才能住持佛法,修学佛法。《四十华严》卷十二云“一切贤圣道果,皆依于人而能修证。”

印顺说“真正的佛教,是人间的,唯有人间的佛教,才能表现出佛法的真义。所以,我们应继承‘人生佛教’的真义,来发扬人间的佛教。我们首先应记著在无边佛法中,人间佛教是根本而最精要的,究竟彻底而又最适应现代机宜的。”佛教的人间化、人生化,是佛教五戒、十善和慈悲的伦理精神得以真正贯彻、落实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