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人间佛教 >>

人间佛教的伦理关怀——蒋九愚(3)

分享到:

人间佛教提倡的慈悲主要属于大乘菩萨的慈悲。在佛法中,慈悲有三种。第一种是众生缘慈或称有情缘慈观一切众生犹如赤子,而与乐拔苦,此乃世间凡夫之慈悲,亦是声闻、缘觉、菩萨之最初之慈悲,亦称小悲。平常我们见到众生,总会把他们当做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独立自体,以这样的观念来起慈悲心,便是众生缘慈。第二种是法缘慈指开悟诸法乃无我真理所起之慈悲。法缘慈就是声闻、缘觉二乘圣者的慈心,亦称中悲。第三种是无缘慈,指远离差别见解、无分别心而起的平等绝对之慈悲。此慈悲在法我皆空的基础上产生,非凡夫、小乘所能起,故又称大慈大悲。菩萨业非见到了真实的众生,或真实的法而起慈悲心,而是通达了一切法空之后而起慈悲心,这才叫做无缘慈。“佛菩萨的慈悲,这其中一定有般若,否便不成其为真正的慈悲。”

人间佛教提倡大乘菩萨的慈悲伦理精神,是建立在一切皆空的般若智慧的基础上,从而使得佛教的慈悲行为与世间的仁爱行为相区别。在大乘菩萨看来,慈悲与智慧是二而一的,两者始终统一在一块,这是佛教伦理的特质之所在。“假如只有慈悲,没有智慧,则无异于凡夫只有智慧,没有慈悲,那么这种智慧也就和小乘一样了。所以菩萨应该是悲智一如大乘法应该是慈悲与智慧平等的。”具体而言,人间佛教提倡的慈悲与世间的仁爱、基督宗教的博爱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别。第一,佛教的慈悲不受阶级的限制,佛教慈悲的对象是包括一切平等的众生。第二,佛教的慈悲没有偏私的狭隘性。儒家、世间的仁爱,往往建立在亲亲的血缘基础之上,有亲疏、远近之差。基督宗教的博爱是建立在上帝恩典、信仰得救的基础上,对于不信者或没有得到上帝恩典的人,将永远堕落在地狱而受罚,因为人天生就有原罪。第三,佛教的慈悲不但是情感的爱,而且是透过理智而发动的。世间的一般宗教,只讲信仰,这太偏向了感情的爱而忽略了理智而出世的小乘圣者,又偏重了理智,缺乏了救护的悲心。佛把感情与理智,能合成一体,不偏向任何一边,而达到悲智平等与究竟的最高峰,这才是佛教慈悲的尊贵之处。

人间佛教的伦理关怀,既有与世间伦理、其他宗教伦理相似、相契合的一面,但同时具有大乘佛教伦理的自身特色。人间佛教在实现传统“死鬼”佛教“天神”佛教向现代佛教转型过程中,既契合了注重以人为本的时代机缘契机,又坚持了佛教不共世间、出离世间的佛陀本怀契理,坚持了“契理契机”的佛法原则。太虚说“佛学有二大原则一日契真理,二日协时机。非契真理则失佛学之体,非协时机则失佛学之用。”人间佛教理念的提倡,推动了中国佛教由传统佛教向现代佛教的转换,使佛教在关怀众生、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并作出了重要贡献。实践证明,中国佛教界尤其是台湾佛教界,在推行人间佛教的过程中,在佛教的社会化、大众化、现代化方面,在慈善、救济、教育等社会伦理关怀方面,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赢得了更多的社会尊崇。台湾的佛光山、慈济功德会等超大型道场的迅速崛起,主要是因为星云、证严等领导者自觉落实了人间佛教的理念,发扬了大乘菩萨的慈悲伦理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