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人间佛教 >>

人间佛教及其现代性考察——刘成有(2)

分享到:

总之,不管是太虚的“人生佛教”,还是印顺的“人间佛教”,都是对时代的积极回应,他们对于佛教在近现代的入世转向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们的佛教思想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大陆、台湾、港澳以及东南亚地区一些国家佛教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

二、人间佛教的当代形态及其特征

(一)人间佛教的当代形态

虽然太虚的佛教革新主张,因为当时教内外的抵制而未能获得成功,印顺的“人间佛教”的主张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台湾也曾受到打击,但毕竟代表着中国佛教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希望之路,所以,自六十年代开始,台湾和大陆地区的佛教界不仅又提出了“人间佛教”的口号,更是躬行实践,使人间佛教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得到了落实,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台湾以及海外华人社区,人间佛教的实施通过文化、教育和慈善事业等三大支柱,不仅拯救了传统佛教的颓势,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台湾佛教的发展。慈航法师曾经把文化、教育、慈善事业称之为当代“佛教的三个救生圈”,印顺法师一直致力于佛教思想的梳理和新一代佛教人才的培养,从根本上改变了佛教的存在形态。现在,台湾佛教界的素质早已今非昔比,无论僧侣或住持,还是从事佛教教务的专职人员,大多数都出身于大学毕业生或佛学院的毕业生,而且也改变了以前因家境贫寒失学或遭遇人生磨难而进入佛教界的传统状况,佛教的社会观感焕然一新。佛教传播的对象不仅有普通的民众,知识界文化素养较高的人士对于佛教的兴趣也与日俱增。有些佛教寺院还利用学生的寒暑假专门举办短期大学生佛学进修班。台湾佛学界在人间佛教理念的指导下,许多佛门弟子都积极地实践人间佛教,经过艰苦奋斗而建立起颇有声望的佛教团体。星云法师创办的“佛光山”,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已经由一座荒山而成为赫赫有名的世界性佛教胜地,而且佛光山的道场遍布世界,在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之间传播着人间佛教的理想。证严法师创办的“济慈功德会”也是由她们六十年代白手起家而成为声誉显赫的慈善事业的社会团体,数百万的慈济人在台湾“9·21”地震、印尼海啸、四川汶川地震等一系列救灾活动中播撒着人间大爱的种子。刚刚“植根”大地的圣严法师,几十年如一日殚精竭虑,以学问僧的孱弱之躯躬身实践着法鼓山道场的“心灵环保”理念,留下的遗言,与他的一系列著作一样,让人在感动之余,也将佛陀的慈悲安植在了心灵的深处。此外,台湾还有许多法师及其住持的佛教道场,也都在实践着印顺法师倡导的人间佛教理念。

在大陆,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在1983年中国佛教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作了《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的报告。在这篇报告中,赵朴初会长重新提出了人间佛教的思想,并把提倡人间佛教思想提高到“在当今的时代,中国佛教向何处去”的高度来看待。这是中国大陆地区的佛教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摧残之后,首次明确地提出了中国佛教发展的方向。赵朴初认为,当代人间佛教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五戒、十善、四摄、六度等自利利他的广大行愿。……我们提倡人间佛教的思想,就是要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就会自觉地以实现人间净土为己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崇高事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大陆地区的佛教界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相继恢复或成立了一系列佛学院,有些学院已经开始招收研究生班;大量佛教刊物也相继创刊;佛教研究的力量也在逐渐壮大。特别是近几年来,大陆佛教界对外交往日益频繁、一大批年富力强的出家人逐渐成为佛教界的主导力量(己经初步克服了佛教界人才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佛教读物的出版和佛教网站的内容非常丰富、佛教夏令营或禅修营遍地开花、佛教慈善事业稳步发展。可以说,当代大陆人间佛教的发展虽然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同绕着文化、教育、慈善、环保等基本理念发展的形势是强劲的。

我们认为,拥有近千万平方公里、五十六个民族十三亿人口和数千年多种信仰共存的中国佛教的进一步发展,必将为全球化时代世界宗教文明之间的对话、为现代化时代多元价值观之间的和谐共荣提供一个参考。

(二)人间佛教的特征

台湾和大陆一系列新型的佛教事业,明显体现着人间佛教的现代特征。这些特征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注重新式教育,提高僧众素质

当代两岸佛教界普遍认为,佛教觉世救人的真理要想在现实社会中得到弘扬,必须培养出新型人才,开展新式教育与宣传。他们呼吁青年居士、僧伽发奋学习,掌握现代学术方法,使佛教义理与当代学术思潮紧密结合起来。如果他们能够取得佛学博士学位,同样也是热心护法的具体表现。基于这种认识,佛教界积极办学,并选送有志青年到美国、日本、英国、斯里兰卡等国家留学。在寺院内部,则彻底纠正了传统佛教出家受戒的旧习惯,制订出一整套出家考试、佛教学位颁授的制度。同时他们还充分利用现代传播学的规律宣传佛教,借助于一切传播手段如影视报刊、音乐、出版、网络等多种方便形式弘扬佛法。

(2) 张扬理性精神,会通科学文化

当代的人间佛教思想能够会通科学与文化,有着“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太虚就认为佛教最具有包容精神,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排他性的宗教。人间佛教的继承者们对于理性与实证精神等当代社会的共识有着清醒的人为,明确主张佛教的入世革新,除了“契理”,还必须“契机”。对于落后愚昧的民间迷信,如求签问卜、焚金烧银、画符辟邪等,普遍持反对态度。

(3) 适应时代发展,创设商禅之路

佛经里说到的“净财”、“善财”、“圣财”就说明,只要取之有道,用之有道,同样是功德无量的事业。太虚曾经主张佛教走“工禅”之路,开办工厂和医院。星云等更提出佛教也可以采用公司化的模式经营,走“商禅”之路。由历史上的“农禅”到太虚的“工禅”再到星云的“商禅”,充分显示出佛教适应时代发展而改革的必然趋势。但出世的佛教一旦涉及到“利”,就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所以人间佛教的实践者们都应该自觉采取现代化的管理模式。随着道场事业的壮大和社会的变革,佛教界各道场逐渐确立了“财团法人”或“社团法人”的主体地位,架构了比较完善的现代化的人事、财产管理制度。佛教道场人财物的现代化管理模式,也使得佛教道场获得了空前的社会“公信力”。如果继续采取传统的家族化、家长式的管理模式,道场的“公信力”乃至佛教的“公信力”就有可能产生一定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