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原始佛教理论 >>

《星云大师讲演集》-佛陀的宗教体验(上)(2)

分享到:

二、佛陀的苦行生活与降魔精神 

  要想在宗教里有深切的体验,苦行也是一种过程,佛陀当初为了求道,特地跑到苦行林修苦行,体验宗教的精神。他首先训练自己在饮食上减少餐次数量,甚至到绝食的地步。佛陀在雪山六年,只食一麻一麦,以淡泊物质,来砥砺求道的心愿。由于绝食,身体缺乏应有的供给,使得他的手脚经常颤抖不已,心脏收缩不平和,身体虚弱无力,冷汗沁肤循环不良,眼前一片朦胧,无法分辨事物。想要坐起来时却躺卧下去,想要站起来时却倒卧下去,力不从心,完全失去自我主宰的能力。佛陀在绝食之前,有时也学习鸟群食粟,学习鱼儿喝水,学习牛羊吃草,学习猿猴啖果,严厉地要求自己从各个角度去修持苦行。除了在饮食上彻底地自我克制之外,佛陀更要求自己实践禅坐。佛陀训练自己静默宴坐,多少的光阴在静坐中流逝了,佛陀依然肘不就席,打坐观照自心。由于打坐的时间很长,树木的葛藤从他坐位的周围,穿过腰身,慢慢伸长出来;鸟雀在他的头顶上做了窠巢,丝毫没有惊动到佛陀甚深的禅定。佛陀由于饮食稀少,苦行又深,因此身体日益消瘦,皮骨相连。但是佛陀却更严格地要求自己,以停止呼吸来磨练自己。当佛陀如此严厉地训练自己时,全身感到极端的不适,只觉耳中轰轰如雷鸣,眼前金星撩乱、天旋地转,头上彷佛千百条皮鞭在抽打,骨中好像万把刀剑在挖割。这些苦行,使他的肉体遭到难以忍受的痛苦,但是更无法加以克服的是来自于内心深处的魔障。

  平时我们一提到魔,总是联想到青面獠牙的鬼怪,或者是妖媚惑人的魔女。其实魔不一定来自于外在的魔子魔孙,或者是夺人生命的鬼魅魍魉,我们心中就藏着许多的魔,伺机侵犯我们。魔概分之,在外指六尘的染着,在内指三毒蔽害。佛陀所感到的魔,如少年时代的种种甜蜜回忆,温馨难忘的亲情,对父亲姨母兄弟妻子的感情,交织成一面黑色的网,网住了他的心,不得自由。他所不想要的虚名假利,就像绳索一样,束缚了他的手脚,不能迈步前进。他所希望达成的,却因为种种的权势暴力,而不能如愿以偿。这一切逆境艰苦就是魔,而最大的魔莫过于欲念,佛教把财色名食睡称为五欲,是障碍佛道的魔。魔和鬼一样,社会上的人也知道把五欲看成魔鬼般来远离它们,譬如一个人酒喝得太过分了,就称呼此人为酒鬼;抽烟抽得上瘾时,称之为烟鬼;赌钱赌得不知晨昏,而又倾家荡产的称之为赌鬼;好财如命、悭吝不拔的,称之为财鬼;贪好美色的,称之为色鬼,可见五欲的魔鬼经常缠绕着我们,和我们打交道。在佛陀修行的过程中,财并不能动摇他,他以太子之尊,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都舍弃了,何况是锱铢薄财,佛陀对物质视如粪土,没有拥有的念头。对于饮食也力求简单,不加重视。过去锦衣玉食,日食千金,不以口豢为乐。现在粗茶淡饭,甚至日中一食,也不以为苦。至于睡眠,时间的长短、床卧的舒适与否?对太子而言,都是无关紧要的事,反而以睡得少为乐事。谈到“名”,佛陀当然没有名闻的欲望,他贵为太子,马上就可以继承王位,成为国王,接受万民的拥戴。他连国家都抛弃不要,还要什么虚名呢?他所想要的是解救众生,与一切众生共享共有,与真理同存同在。当佛陀将要涅槃时,弟子请示他说:“佛陀!你涅槃之后,我们应该如何对您思慕与纪念呢?”佛陀慈祥的回答弟子说:“在十字路口建立宝塔。”并不是佛陀希望建筑宝塔,好让众生纪念他,佛陀对于声名视如过眼云烟,增一分减一分都无损其人格。佛陀嘱咐弟子建宝塔,主要是让众生见塔如见佛的真身,知道精进学法,只要对大众有益处的事,佛陀都会慈悲去做。目前社会上有一些人,做一件好事功德,为了表示清高,则说:“我不要名,替我登记无名氏好了。”登记无名氏,仍然要名,为什么?因为执取了“无名氏”的名。佛陀对人间的名声闻达,早已觉悟其虚妄性,佛陀所做的一切,只想对众生有所贡献。

  在佛陀降魔的心路历程中,比较难克服的是“情欲”。情欲是一种本能的冲动,也是生死流转的根本来源,是超凡入圣必须通过的难关,但是有时心中所想的却不能和行为合一,必须以极大的力量来加以克制内心的欲念。佛陀在雪山六年的苦行生活中,藉着吃得少、睡得少,来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以减轻欲念,但是佛陀最后觉悟到:世间上的人追逐物欲,沉迷在声色犬马之中,太过享受固然不易达到解脱大道,但是太过于苦行,使身心受苦,形同槁木死灰,也不能证悟菩提。一切的苦行是没有办法进趋大彻大悟的法门的。最好是舍弃苦乐二边,过着不苦不乐的中道生活。佛陀经过这一番深切的体验之后,了解苦行的不究竟,于是离开了苦行林,到菩提伽耶,正念端坐于金刚座上,重新调整修行的方法,来观照宇宙人生之缘起本心,终于夜睹明星而大彻大悟,成为圆满正觉的佛陀。

三、佛陀在菩提树下的证悟 

  佛陀在金刚座上,究竟证悟了什么?佛陀所证悟的是:“我现在知道的和世间上的人所知道的不一样,我认为美好的,他们认为不好,我认为道是至真至贵的,而众生畏苦裹足不前;我体悟到欲念的痛苦,而众生贪爱趋之若鹜。”佛陀所证悟的是什么道理?我简单地将之分为四点来说明:

  一、佛陀感到过去的人和事都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历史上的种种都历历如绘地展示在眼前,过去、现在、未来,并不是截然不同的三个阶段,时光流年,被一条细长的环索,绵绵密密的联缀在一起,原来无始无终的时间,是在当下的一念,这一念之下已具足了三千大千的风光霁月,说明了佛陀的修证已经超越了时间的限制,佛的法身存在于一切时中。

  二、佛陀感受到远近的世界,慢慢地向他靠拢而来,山河大地在他的眼前,散发出五彩的光芒。过去污秽的,现在转变成清净;过去丑陋的,现在是多么美好;过去黑暗的,现在呈现着一片的光明。从青山的翠碧中,他体悟到了佛性真如;从溪涧的涓流里,他证验了无我的真谛,感受到了生命的永恒。世界的远近,对佛陀好像已经没有了隔碍。这说明了佛陀所觉悟的已经超越了空间的有限性,遍一切处而常转法车仑。

  三、佛陀觉悟到世间上的烦恼不如意,只是假名而已,而众生无知,执假为真,计较人我是非,妄起贪瞋痴,以圣者的智能来看,实在是百无聊赖,甚为可悯!佛陀证悟到生死无非假相,众生随着业力,在生死之流中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常人不知,信以为实。其实生死不是两个,而是同一件事。表面上看起来,生命的诞生有种种的形相,种种的欢喜;生命的殒灭,有种种的伤感,种种的悲哀。以悟者的心智观察,则一切皆为虚妄,死亡只不过如同旧屋残破剥落,搬了新家而已,身体好比房子,损坏了,换一个好身体,如是而已。事实上生就是死,死就是生,生并非真正的生,死也非真正的死,吾人之所以贪生厌死,乃“我执”在作崇,一旦有了我执,世间上的纷扰、动乱、痛苦就如影随形般逼迫而来。去除了我执,生即是死,死即是生,生死一如,表里不异,当下就能得大解脱,获大自在。佛陀此时的心情,恰如般若心经的“照见五蕴皆空”,除去我执,证得我空,因此能够度一切苦厄,超脱生死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