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历史 >> 藏传佛教史 >>

藏传佛教史上的“他空见”与“自空见”(续)(3)

分享到:

    觉朗派和宁玛派又认为,从思想上看,“唯识宗许心为实有,他空了义中观见则许心之法性为实有;前者许意识之法为实有,后者则许法性为实有;前者许意识为实有,后者则许智慧为实有。所以,二者是不一样的”。(《郭扎佛教史》,第79页)但后者是从前者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宁玛派引用《楞伽经》中的“依止唯识宗,不察外境义,依止无相义,超越唯识宗,依止清净缘,超越无相法、瑜伽住无相,不见大乘道”(同上)证实了这点,就是说,暂时依赖唯识宗,而最后则彻底超越唯识,达到无相中观,从此无相中观中则超越而达到有相中观,如果这样认识,即能掌握甚深之大乘义(同上),此大乘义便是“他空了义中观见”。
    由于觉朗派和宁玛派对印度佛教思想的独特理解,所以,他们的判教法也就极富特色。宁玛派用“九乘”将印度佛教的不同派别,按照由低到高、由简到约、由小到大、由显到密的时间先后顺序有机地统一起来。给予客观而公平地安排与判别。
   
    第四乘:事部
    第五乘:行部
    第六乘:瑜伽部
    第七乘:摩诃瑜伽部
    第八乘:阿努瑜伽部
   
    在觉朗派的判教观中,也着重突出了“他空了义中观见”:
    第一:说一切有部
    第二:经部
    第三:唯识派
   
    第五:事部
    第六:行部
    第七:瑜伽部
    第八:无上瑜伽部(多罗那塔:《中观他空思想要论》、《金刚乘密法概论》,见《觉朗派教法史》附录1、附录2)
    宁玛派和觉朗派判教法中的一个共同点是把中观宗分成了自空中观和他空中观两种,把“他空中观见”与唯识宗又区别开来,认为无著和世亲不是唯识宗的创始人与代表,而是唯识了义中观见的弘传者。唯识宗自有门户,并且把他空中观见置于大乘显教的最高地位,作为一切显教思想的极顶。这样一种判教观充分体现了宁玛和觉朗二派对印度佛教思想之脉络和宗派之变迁的独特建树。无独有偶,“他空见”与汉地有些佛教学者提出的“真常唯心论”旨趣相同。印顺法师说:“不空与种性,如来藏是本性清净心,着重于客尘烦恼空。对本性清净心来说,烦恼是客性——外铄的、附属的,与心性清净,是本来别异而相离的。……以如来藏为自性清净性,所以只说烦恼空,……而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体是不空的”。(郭朋:《印顺法师佛学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42页)这是说对于本自清净、真常不变的如来藏来说,空的只是生灭的世俗法,即沾染在本来清净、真常不变的如来藏佛性上的各种烦恼无明杂染法,而如来藏清净圆成实佛性,却具有无数不可思议之佛功德法,因而自性实有而不空。据此,“他空见”就是“真常唯心论”,二者名异而实同。
    “真常唯心论”源于何处?据印顺法师考证,“真常唯心论”的思想早在《增一阿含》中就已经讲到了,为大众部和分别论者所宗,说如来常住不变的如来藏说,融合了心性本净说,从《阿含经》以来,心性本净,而为客尘所染,就成为一种重要的佛学思想。后来,它成了后期大乘佛教的主要思想,例如《如来藏》、《法鼓》、《大涅槃》、《胜鬘》、《不增不减》、《无上依》、《楞伽》、《密严》、《楞严》、《法华》等大乘经典中都讲到了“真常唯心论”的思想,尽管各经所讲不尽一致。在印顺法师看来,随着如来藏学说的兴起,如来藏学说的弘传者,从如来的常、乐、我、净说到一切众生有如来藏我,即从如来而说到我,如来性就是我,这样,佛教“真常论者”所讲的“如来性就是我”与神教所讲的“梵就是我”逐渐趋于一致了,从而使佛教进入了“佛梵同化”的时代。
    无论从藏汉文佛教文献所载的内容来推定,还是从佛教思想史的变化史实来判断,如来藏学说受到了“神我”、“梵我”之印度神学思想的浸染,因此,有神我色彩的如来藏说,真我与真心系的如来藏说,在印度是真实存在的,这个学说传到藏区后便形成了“他空见”。具体讲,传播到西藏的狭义“他空见”就是这个被梵化了的如来藏学说。所以,格鲁派人士以正统佛教思想者的洞察力,发现了他们的这个“瑕庇”,将“他空见”斥之为“外道邪见”。这种责难并非没有道理。“他空见”者们则引经据典,论证“他空见”是佛的究竟了义实教,而格鲁派所尊奉的“般若中观”思想是不了义之权教。此说亦不无根据。但是,格鲁派们不知道,“他空见”的创造者,不是觉朗派人士,而是他们的祖师爷印度佛教的大师们,觉朗派人士最多也不过是根据他们的修持经验和所谓的了义经论的内容提出了“他空见”这个名词而已,名词背后的内容早已有之。然格鲁派等把他空见思想和外道思想当作同一母体的孪生兄弟,也是夸大之词。以笔者管见,“他空了义中观见”起源于部派佛教的大众部及分别说系,盛弘于大乘佛教的后期,它毫无疑问是佛教思想,但也受到了印度神学外道的影响。这个结论对觉朗派来说才是公允的。
    格鲁派也讲三转法车仑,但对三转法车仑的看法上则和宁玛派、觉朗派南辕北辙、迥然有别,在宗喀巴等格鲁派看来,只有龙树、佛护、月称、阿底峡的般若中观思想才准确、深刻地表达了释迦如来的一代正法,所以,将中转法车仑时的《般若经》等判为究竟了义经,他们判教的经典根据是《无尽慧经》、经中说:“何等名为了义契经,何等名为不了义经,若有安立显示世俗此等即名不了义经,若有安立显示胜义此等即名了义契经”。(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第290叶)为什么显示世俗成不了义,而显示胜义则能成了义呢?对此,《无尽慧经》说:“若有由其种种名言宣说有我有情有情命者养者士夫补特伽罗意生儒童作者受者,于无我中显似有我,此等名为不了义经,若有显示性空无相无愿无作无生不生无有情无命者无补特伽罗及无我等诸解脱门,此等是名了义契经”。(同上)对《无尽慧经》中的这段话。宗喀巴大师总结说,“此说开示无我及无生等,断绝戏论是名了义,宣说我等是不了义。故亦应知无我无行等是为胜义,生等是为世俗”。(同上)月称论师在《入中论释》中说:“凡诸契经未明了宣说不生等缘起者,当知彼经即不了义,当知说性空者,是真了义”。(陈玉蛟译注《宗义宝鬘》,台湾法尔出版社版,第123页)那么,哪个是直接开示无我及无生等性空的经典呢?格鲁派著名学者、拉卜楞寺二世嘉样·晋美旺波活佛说:“《解深密经》中所说三法车仑中的初、末二法车仑是不了义经,因为那里面没有直接开示性空的经典,三转法车仑中的中转法车仑都是了义经,因为《般若心经》是了义经”。(晋美旺波:《宗派建立宝鬘论》,见拙作《藏传佛教思想史纲》附录,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据此,以宗喀巴为首的格鲁派即认为佛陀在中转法车仑《般若经》中讲的般若性空思想,即自空中观见是究竟了义实教,而末转法车仑所讲述的他空中观见则是不了义之权教。宗喀巴大师的名著《辨了义不了义论》就是为了廓清三转法车仑中的哪转法车仑是了义实教而撰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