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远(三三四至四一六),二十一岁,偕弟慧持于太行恒山(河北)听道安讲般若经,颇有领悟,遂与弟俱投道安座下剃度。年二十四即登讲席,时常爰引《庄子》一书以说明佛教的实相义,使惑者晓然领解,因而道安乃听其不废俗书之议。东晋太元六年(三八一)南下庐山,建东林寺传法,弟子甚众。师致力于经典的研究,常慨叹江东之地,经典未备,禅法不闻,律藏残缺,遂命弟子法净、法领等,远寻众经以传译之。每逢西域三藏,辄恳恻谘访,并迎请译经。鸠摩罗什入关中后,即遣弟子道温、昙翼等赴长安师事之,学龙树系的空观大乘;又常以书信与罗什往返研讨义理(后人将二师往返书信讨论的内容纂集成《大乘大义章》)。师内通佛理,外善群书,为当代所宗,亦受国外僧众所钦敬。庐山东林寺为当时南地佛教中心,与罗什所居长安,中分天下。着有《庐山集》十卷、《明报应论》、《释三报论》及《大智度论抄序》等。
□又作觉贤(三五九至四二九),北印度人。于后秦弘始十年(四○八)入长安,弘传禅术之学,后与慧观等四十余人离长安南游,受庐山慧远之请,译出《达摩多罗禅经》。另在建康道场寺译出《六十华严》、《大方等如来藏经》,与法显合译《摩诃僧只律》、《大般泥洹经》等。
□北印度罽宾国人,为有部毗昙学大家。前秦建元年中(三六五至三八四)远来长安。与竺佛念共译《阿毗昙八犍度论》二十卷,与法和等共译出《阿毗昙心论》,并改定昙摩难提曾译出的《中阿含经》及《增一阿含经》等。未久,应慧远之请,至庐山,再译《阿毗昙心论》四卷及《三法度论》二卷。
□《沙门不敬王者论》是论述沙门不须礼敬君王的理由。该书从第一“在家”、第二“出家”两篇中论述佛教出家的本质,是超越世俗生活;第三论“求宗不顺化”,谓求佛道者,不应随顺世俗;第四论“体极不兼应”,谓体得佛法者,不应再顺应世俗;第五论“形尽神不灭”,谓肉体终将一死,而精神永不灭绝。
□即竺道生(三五五至四三四),礼竺法汰出家。十五岁即登讲座,虽宿学名士,莫能抗敌。后入庐山幽栖七年,师事慧远,博研经论。复至长安受鸠摩罗什之教,时称罗什门下四杰之一。后又南返建业,弘扬涅槃学,主张“阐提成佛”说。
□昙无谶所译四十卷《大般涅槃经》又作《北本大涅槃经》。系宣说如来常住、众生悉有佛性、阐提成佛等教义。道生初以法显的六卷《大般泥洹经》为蓝本,阐扬佛性思想,唯此经虽主张众生皆可成佛,而一阐提“ 无佛性”,道生反对此说,提出“一阐提皆可成佛”论,而遭到佛教界的责难,直至北本《大般涅槃经》南传,证明其所说无误,众皆叹服其“孤明先发”的远见。
□慧观,后秦弘始三年(四○一),鸠摩罗什入关中,曾从罗什受学。师风神秀雅,思入玄微,时人有谓:“通情则生(道生)、融(道融)上首,精难则观(慧观)、肇(僧肇)第一。”后至庐山,深服慧远的高风。南北朝时,与慧严、谢灵运等人参与《南本涅槃经》的译作,又制《涅槃经序》。
□于隆安三年(三九九),与同学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往天竺求法,时年六十顷。前后凡十余年,经三十余国,携回许多梵本佛经。后至锡兰二年,经由苏门答腊,于义熙九年(四一三)归国。而于道场寺与佛驮跋陀罗合译《摩诃僧只律》、《大般泥洹经》、《杂藏经》、《杂阿毗昙心论》。师又将各国所见闻的风俗、地理、宗教等,撰著成《佛国记》,为后世研究中亚与印度者提供了重要史料。师在佛教史上不唯地位崇高,在留学史上的贡献亦颇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