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历史 >> 隋唐五代佛教史 >>

试论禅宗思想对晚唐书法的影响(3)

分享到:

   (一)释光,俗姓吴,字登封,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号广利大师。《高僧传》说他:“长于草、隶。”又说:“闻陆希声谪宦于豫章,往谒之,授五指拨镫诀。书体遒健,转腕回笔,非常人所知。昭宗诏对御榻前书,赐紫方袍。”《宣和书谱》收其《赠登第等诗》和《千字文》二通,且评曰:“潜心草字,名重一时……观  光墨迹,笔势遒健,虽未足以与智永、怀素方驾,然亦自是一家法,为进所称,岂一朝之力与!《佩文斋书画谱》引魏了翁《鹤山集》载其论书之言曰:“书法犹释氏心印,发于心源,成于了悟,非口手所传。”心印是禅门常用之语,“心”即佛心,它是存在于人们心中的真如本心;“印”即印可,指一种认识的方式。以心为印,就称心印。在禅宗看来,要达到真正的觉悟,须发掘出本来就存在于人心中之佛性,而发掘本心靠的是“以心传心”的直观认识方式,而排斥一切文字、语言的解析,因而它不是通过口或手能传递的,而是靠心的感应和顿悟。释光认为书法艺术也是如此,书法家凭借自己的悟性理解书法的玄妙,去发现本性,而不能通过口耳的传授去了解书道。释光身为禅僧,不自觉地用禅宗思想来理解书法,主张通过发现本性而领悟艺术的真谛。他认为,书法本于心源,重在性,而不重在学。对书法的学习和钻研,只是一种发现其天性的手段,一旦悟通,寻常的山羊便能化作麒麟。光光在晚唐被视为以禅通书的代表人物,极富盛名。《宣和书谱》卷四曾载“当时赠光草书诗序者,无虑数十人”,均歌颂了他以禅通书的特点。

   吴融《赠广利大师歌》

   化人之心固甚难,自化之心更不易。化人可以程限之,自化元须有其志。在心为志者何人,今日得之于广利。三十年前识师初,正见把笔学草书。崩云落日千万状,随手变化生虚空……乃知性是天,习是人,莫轻何边羖,飞作天上麒麟。但日新,又日新。李太白,非通神。

   司空图《光大师草书歌》:

   落笔纵横不离禅,方知草圣本非颠,歌成与扫松斋壁,何以曾题《说剑篇》。僧家爱诗自拘束,僧家爱画常局促,惟师草圣艺偏高,一掬山泉心便足。

   陆希声《赠光光诗》:

   笔下龙蛇似有神,天池雷雨变逡巡。

   寄言昔日不龟手,应念江头洴澼人。

   (二)释亚栖,唐昭宗时代僧人。《宣和书谱》中说他:“喜作字,得张颠笔意,昭宗光化中对殿庭草书,两赐紫袍,一时为之荣。”他自己曾有《对御书后》一绝云:“通禅笔法得玄门,亲入长安谒至尊。莫怪出来多意气,草书曾悦圣明君。”明李日华《六研斋二笔》赞其书云:“亚栖书开元寺壁,笔势浓郁,古帖有之,亦是晚唐奇迹。”当代刘泾《书话》曰:“以怀素比玉,光比珠,高闲比金,贯休比琉璃,亚栖比水晶。”亚栖不仅善书,也喜论书,新传《论书》一则曰:

   凡书通即变。王变白云体,欧变右军体,柳变欧阳体,永禅师,褚遂良,颜真卿,李邕、虞世南等,并得书中法,后皆自变其体,以传后世,俱得重名。若执法不变,纵能有入石三分,亦被号为书奴,终非自立之体。是为书家之大要。

   亚栖强调了书法创作中的推陈出新、通变的观念,认为变是书家成功的关键,古往今来的大书家无一不变,若执法不变,终不免书奴之迹。这种对于创新的重视反映了禅家不立宗派、呵佛骂祖的精神,它与禅宗“打破佛像,本心即佛”的思想何其相似乃尔。

   晚唐时期,禅宗思想成为时代艺术的核心,其中的自我表现,离经叛道,于念无念,于相无相,明心见性,得鱼忘筌等思想渗透到士大夫文人和禅僧的心底深处。表现在书法艺术上则出现了突破法规传统,重在以书寓禅,以书达情,寻求自我的景象,昭示着一种新的美学观念开始形成,为宋代尚意书风的形成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