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历史 >> 隋唐五代佛教史 >>

武则天与神都洛阳:说唐代长安大荐福寺

分享到:
   本文选《武则天与神都洛阳》

   关于荐福寺的建置缘由和早期沿革,北宋宋敏求这样记载:"寺院半以东,隋炀帝在藩旧宅,武德(618-626)中赐尚书左仆射萧瑀西为园。后瑀子锐尚襄城公主,诏别营主第。主辞以姑妇异居,有乖礼则,因固请,乃取园地充主第。又辞公主棨戟,不欲异门,乃并施瑀之院门。襄城薨后,官市为英王宅。文明元年(684),高宗崩后百日,立为大献福寺,度僧二百人以实之。天授元年(690),改为荐福寺。中宗即位,大加营饰。自神龙(705-707)以后,翻译佛经,并于此寺。"([北宋]宋敏求《长安志》卷七《开化坊》,山川风情丛书(外七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22页。)参考相关文献,可知这段话包含几层意思。其一,荐福寺所在地开化坊,是隋炀帝当晋王时的住宅所在地,唐高祖建立唐朝后,将此地西半部赐给当时的雍州都督萧瑀为宅园,而萧瑀的姐姐就是隋炀帝的萧妃。萧瑀之子萧锐又娶了唐太宗的长女襄城公主。其二,襄城公主死后,此地由官府出钱购买,作为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儿子英王李显的住宅。李显后来当了皇帝,即唐中宗,所以这里曾是两位皇帝的"潜龙旧宅"。其三,弘道元年(683)十二月丁巳(初四)夜,唐高宗在东都洛阳逝世,文明元年(684)三月十二日(据《唐会要》卷四十八"荐福寺"条),武则天为了给亡夫祈福,下敕将儿子李显的这所住宅献为寺院。其四,这所寺院起初命名为"献福寺",七年后更名为"荐福寺",由武则天以飞白体亲自题写匾额赐予荐福寺。因此可以说,荐福寺同武则天关系非同一般,属于皇家寺院,具有特殊地位。

  武则天建置荐福寺,可谓一举三得。其一,以此举为亡夫祈福,向普天下昭示自己对先帝的一片尊崇之心和怀念之情。其二,李显在洛阳当了将近两个月的皇帝,被母后武则天找岔子废黜,软禁起来。下个月份,武则天即选择李显在长安的府邸建置荐福寺,一方面贵为天子的宅邸自然不允许其他人购买、居住,另一方面削弱了李唐宗室在长安的势力。其三,利用佛教势力,扩大影响,多了一个为自己执掌朝政、号令天下鼓吹呐喊的阵地,为通向国家权力巅峰制造舆论准备。

  神龙元年(705)正月,李唐正统派官员张柬之等人在洛阳发动军事政变,拥护唐中宗复位,武则天被迫退位,当年十一月在洛阳逝世。第二年(706),唐中宗把恢复后的李唐朝廷搬回长安,他曾到荐福寺问道,对自己当年的潜龙旧居眷恋不已,继而对荐福寺大加营饰。工部奉敕修葺大荐福寺,工部尚书张锡亲自主持监修,唐中宗命名僧道岸亲自设计,另外还专门请了江南的律宗大师道岸通典斯任。景龙年间(707-709),后宫妃嫔出钱在荐福寺修造了一座15级的小雁塔,历经1300年,一直保存到现在,但塔顶已毁坏,仅剩下13级,高43米。登上这座处在城市中心的塔俯视四周,街衢坊市,尽收眼底。

  大荐福寺重修以后,唐中宗多次前来巡幸,百僚奉和赋诗。李乂《奉和幸大荐福寺》诗说:"象设隆新宇,龙潜想旧居。碧楼披玉额,丹仗导金舆。代日兴光近,周星掩曜初。空歌清沛筑,梵乐奏胡书。帝造环三界,天文贲六虚。康哉孝理日,崇德在真如。"(《全唐诗》卷九二。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995页)李峤《奉和幸大荐福寺应制》诗说:"桂舆朝群辟,兰宫列四禅。半空银阁断,分砌宝绳连。"(《全唐诗》卷六一,第722页)刘宪《奉和幸大荐福寺应制》诗说:"香塔鱼山下,禅堂雁水滨。珠幡映白日,镜殿写青春。"(《全唐诗》卷七一,第781页)从这些唐诗中,我们可以窥见荐福寺经过重修,更加富丽堂皇,说明唐中宗时期把荐福寺的规模和繁荣推向了它的历史巅峰。

  武则天、唐中宗时期,一些高僧大德活跃于荐福寺中,著名的有义净、法藏、实叉难陀等。

  义净于唐高宗咸亨二年(671)泛海西行,去印度学习佛法,前后历时25年,途经30多个国家。证圣元年(695),义净从室利佛逝(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回国,带回"梵本经律论近四百部,合五十万颂,金刚座金容一铺,舍利三百粒"。武则天亲自到洛阳城上东门外迎接他,"诸寺缁伍(僧众)具幡盖歌乐前导"。([北宋]《宋高僧传》卷一《唐京兆大荐福寺义净传》。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页)义净追随武则天,在洛阳佛授记寺和长安荐福寺两地翻译佛经,同时,积极配合武则天的一些政治活动。如武则天声称得到民间贡献的"天赐石函",其中有12个神奇文字,众不能识,就命令义净辨认,义净居然译写出来,说是"天册神皇万岁忠辅圣母长安",武则天大喜,于当年九月为自己加上"天册金轮大圣皇帝"的称号,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天册万岁"。([北宋]赵明诚《金石录》卷二五)皇室后来还在荐福寺专门为义净修建了译经院,义净的晚年就在荐福寺度过,直至圆寂。荐福寺译经院共翻译经书31部106卷。(王亚荣《大荐福寺》。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年版,第114页)唐中宗称赞义净是"法门之龙象,凡宇之栋梁"。(《全唐文》卷十七《三藏圣教序》。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10页)唐睿宗追赠他为"鸿胪寺卿"的官衔,安葬于长安延兴门外,享年79岁。义净一生共译经56部计230卷,荐福寺也因义净而成为中国佛经翻译史上著名的"长安三大译场"之一。

  法藏,又称康藏、贤首国师,是旅华中亚康国人的后裔,出生于中国。唐高宗咸亨元年(670),武则天的母亲荣国夫人去世,为给母亲树福田、追冥福,武则天将母亲在长安的住宅施舍给佛教,建成西太原寺,28岁的法藏被人连状推荐,成为太原寺的僧人。法藏后来在洛阳,奉武则天之命,参与实叉难陀主持的重新翻译《华严经》的活动,还为武则天讲解《华严经》的大意。后来法藏被武则天迁至长安大崇福寺担任寺主,这所崇福寺即当年的西太原寺,载初元年(689)改称为崇福寺,由武则天亲笔题写飞白体寺额。法藏参与了神龙元年洛阳的军事政变,此后便永远地离开了洛阳,来到大荐福寺,直到唐睿宗先天元年(712)在这里圆寂。

  实叉难陀是于阗国(今新疆和田地区的民族政权)人,以通大小乘学和外论著名。武则天听说于阗有完备的梵本《华严经》,即遣使访求并骋请译人,实叉难陀便带着梵本《华严经》来华,于证圣元年(695)到达洛阳,住在内廷大遍空寺,重译《华严经》。武则天很重视,多次到译场视察。实叉难陀后来又在洛阳三阳宫、佛授记寺、长安清禅寺等处续译诸经。长安四年(704),他以母亲年老,请求归省,武则天特派御史霍嗣光送他回归于阗。唐中宗即位后,再度邀请他到长安,唐中宗与百官亲迎于长安城开远门外,把实叉难陀安置在大荐福寺中。但实叉难陀住进荐福寺不久,未遑翻译,即患上疾病,于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十月遽然离世。他的遗体在开远门外的古燃灯台焚化,骨灰由他的门人悲智和唐使哥舒道元奉送护归原籍。后人在长安焚化难陀的遗体处建起七层浮图以为纪念,号称"华严三藏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