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山与洞山二支关系初探(2)
时间:2008-10-14 12:04来源:北京大学学报作者:徐文明 点击:
雪峰虽久不能悟,却非一无所得,故虽经洞山点拨,亦未立即辞去。据《语录》:师一日问雪峰:作什么来?雪峰云:斫槽来。师云:几斧斫成?雪峰云:一斧斫成。师云:犹是这边事,那边事作么生?雪峰云:直得无下手处。师云:犹是这边事,那边事作么生?雪峰休去。
一斧斫成,犹是有为,与无为出世之彼岸无涉。直言无下手处,亦未到那边,这边事汝又如何下手?不事雕琢,方知曹山好手,无刃之剑,岂是萃炼而成!雪峰问这边则涉有为,问那边又落空寂,心中未明,故所言皆滞。任是洞山老婆心切,为个后生不惜断舌,却也无济于事。
《语录》又载最后机缘:雪峰辞师,师云:子什处去?雪峰云:归岭中去。师云:当时从什么路出?雪峰云:从飞猿岭出。师云:今时向什么路去?雪峰云:从飞猿岭去。师云:有一人不从飞猿岭去,子还识么?雪峰云:不识。师云:为什么不识?雪峰云:他无面目。师云:子既不识,怎知无面目?雪峰无对。
雪峰久不能契,不得不辞,洞山再投一杖,欲救盲龟。从飞猿岭出入者,是这边人,不从飞猿岭出入者,是那边人。雪峰答言不识,亦是预设机关,拟思而得,欲以无面目塞洞山口。不料洞山一句既然不识,怎知无面目,立即让雪峰张口结舌,无言以对。灵智一开,则能出入因果,逆顺自在,雪峰只知因为无面目,所以不识,不知因为不识,所以无面目。无面目,所以不识,是心随境转,境与心为因;只为不识,所以无面目,是境随心转,心与境为主。不识无过,只是雪峰不识不识。只为不识,故无面目,佛眼也瞧不见,不为凡圣所拘,毫厘系念,则头角生也。只为不识,故无向背,无取舍,无去来,无出入,不变易处去,去亦不变易,任性逍遥,随缘放旷。雪峰终究未识那边事,只是带着遗憾与洞山分手。不是雪峰根器不利,求道不力,不是洞山悟道未彻,教徒无方,只能说是性自有异,故总不投机。
雪峰在洞山久不能悟,一到德山,却很快得悟。据《祖堂集》卷七《雪峰和尚》:才见德山,如逢宿契,便问:从上宗乘事,学人还有分也无?德山起来打之,云:道什么?师于言下顿承旨要,对云:学人罪过。德山云:担负己身,询他轻重?师礼谢而退。
德山一棒一喝,便令雪峰疑情顿息,不是德山有何手段过于洞山,只能以“如逢宿契”解释。洞山心慈手软,千叮万瞩,不如德山痛下一棒,顿令雪峰识得痛痒,方知从上宗乘,就在自身,从前不明,犹自东问西询,南觅北求。然此功亦未可记在德山一人帐上,洞山琢磨提举之力,亦不能抹杀。
雪峰如此,钦山则相反,虽然他也曾同雪峰、岩头一起参见德山,但终因机缘不契,却归洞山门下得悟。据《五灯会元》卷十三《钦山文邃禅师》:师虽屡激扬,而终然凝滞。一日问德山曰:“天皇也恁么道,龙潭也恁么道,未审和尚作么生道?”山曰:“汝试举天皇龙潭道底看。”师拟进语,山便打。师被打归延寿堂,曰:“是则是,打我太煞。”岩头曰:“汝恁么道,他后不得道见德山来。”
德山门下,纤毫不容,佛来也打,祖来也打,钦山自知不敌,却想狐假虎威,欲挟天皇龙潭令箭号令德山,德山一阵痛打,直令钦山丢盔卸甲,躲到延寿堂养伤,却犹不识好歹,还道“打我太煞”。钦山自取其祸,德山白费心机,可惜了一条白棒。虽然德山良药苦口,只奈钦山不解其味,是故岩头打抱不平,令钦山日后不得道曾到德山来,因为他认醍醐为毒酒,辜负了德山一片苦心。同理,钦山终归洞山,也不是表示洞山胜过了德山,只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年牙相似,方得无阻。
龙牙居遁也是先参德山,后归洞山。据《祖堂集》卷五《德山和尚》:龙牙问:“学人仗镆铘之剑拟取师头时如何?”云:“你作么生下手?”龙牙曰:“与么则师头落也。”师不答。龙牙后到洞山,具陈上事,洞山云:“把将德山落底头来。”龙牙无对。
龙牙自以为德山头落,到洞山具陈前事,洞山问德山道什么,龙牙答德山无语,洞山则云莫道无语,且将德山落底头呈上来,龙牙方省己过。据说德山后闻此事,便道洞山老人不识好恶,这汉死来多少时也,救得有什么用处。龙牙自恃其勇,要取德山之头,不料德山下手更狠,暗使手段,借刀杀人,却令自己丧身失命,可笑龙牙犹自不知,头落多时,反洋洋自得,以为取得德山头颅。经洞山提醒,方知已遭德山暗算。龙牙头落,在于欲取他人头颅,若不生心动念,贪食人家苗稼,怎会遭遇此事?洞山老人菩萨心肠,生死肉骨,救得龙牙,故龙牙得为其弟子。前因慈心,不肯施棒,致令雪峰别投,今因慈心,收得龙牙,可见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龙牙问洞山: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洞山曰:待洞水逆流,即向汝道。龙牙于此始悟玄旨,服稔八年而得道。龙牙历参诸方长老,问祖师意,于翠微处遭禅板打,于临济处被蒲团打,后又受德山一顿棒,终未得悟。诸方拳棒,不过是令其稍知痛痒,但知身无欠少,不得外觅之意,龙牙虽知诸师老婆心切,却是不肯其旨。洞山之言,颇似马祖答庞居士语,意为不辞向汝道,只是开口不得。不是不知,不是不道,只是时节未到。诸师打之,只是截断众流,令其回光返照,有杀人刀,无活人剑,洞山则循循善诱,一则去其外求之心,二则开其自性灵源,有敲有唱,有按有提,使龙牙悟到道可道,非常道,若是道得,即非祖师意,即便诸方道得,也是他人之宝,与汝何干?
值得注意的是,龙牙秉承了洞山家风,有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龙牙曰:待石乌龟解语,即向汝道。曰:石乌龟语也。龙牙曰:向汝道什么?石龟解语与洞水逆流一样,都是一个不可能出现的前提,还是表明祖师意道不得,此僧却是乖觉,偏偏掂出一个“石乌龟解语”,想难住龙牙,然此时龙牙已经得道,出语无滞,一句石龟既然解语,它向你道什么,顿令此僧塞口。
二大师门下往还既多,自然少不了对二宗门风的评价。据《五灯会元》卷七《岩头全 禅师》:一日参德山,方跨门便问:“是凡是圣?”山便喝。师礼拜。有人举似洞山,山曰:“若不是 公,大难承当。”师曰:“洞山老人不识好恶,错下名言。我当时一手抬,一手搦。”
德山一喝,凡圣俱消,故岩头礼拜。洞山一句“若不是 公,大难承当”颇费思量,其意或谓德山虽然高峻,却只能接得上机利根,棒下难荐中下之辈,未若己宗春风化雨,普润天下,潺潺之流,历久不绝,是故扬中有抑,赞中有讥。岩头识得其意,故道洞山错下名言,我当时并非全肯德山,而是一手上抬,一手下搦(按压),一边肯定,一边否定,这表明岩头也是赞同洞山的看法的。德山批评洞山不分根机,死汉也救,洞山则反唇相讥,言其只能接得上根,这表明了两家宗风的根本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