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历史 >> 印度佛教历史综论 >>

中国佛教本无说的兴起与终结

分享到:

  自汉代至南北朝,“本无”是中国佛教用以表述宇宙本体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思想内涵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在翻译印度佛经初期,支谶和支谦等人就把“本无”作为佛教“真如”的译语,以表示般若学的性空思想。到了东晋十六国时代,随着《道行》、《放光》、《光赞》等《般若》类经典的流行,研究《般若》的学者对性空思想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先后形成了六家七宗的不同异说,其中着重阐发以“无”为本体的本无宗是最具代表性的学派,影响也最大。这一时期,本无论思潮之所以盛行,是与道家思想、玄学清谈之风的影响密切相关的。后来,僧肇作《不真空论》等文,分析批判了本无学说,从理论上宣告了本无宗的历史终结。
  一、东汉三国时代佛教本无思想的兴起
   “本无”一词原是梵文tatnatā的意译,后译为“如”、“真如”,〔1〕是表示万物本质和最高真理的术语, 是大乘佛教般若学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基本概念。那么,“本无”是什么意思呢?当时译出的《般若》类经典云:
   如法无所丛生,……亦无所从来,亦无所从去……一切皆本无,亦复无本无。〔2〕
   法中无所有,无所闻,无所得……设使有出者,但字耳;设有住止者,但字耳,但以字字着言耳。人复人所,本末空无所有。〔3〕
   如法无所从生为随教,是为本无。无来原亦无去迹,诸法本无。……一切皆本无,亦复无本无,等无异于真法中本无,诸法无本,无过去当来今现在,如来亦尔,是为真本无。〔4〕
   以上这些表述“本无”意义的话,归纳起来不外有四层意思:一是依据缘起理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无生(来)也无灭(去)的,这是本无的基本意义。二是说人们指称的万事万物只是语言文字概念的一种设施,是人类主观思维活动的表现,实际上事物的本与末均为空无所有,并没有自性(自体、实体)。三是认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都不存在实体化的本体。四是说即使是如来佛也本无。再进一步概括说,本无是指事物本性空寂,本来是无,也就是空无自性,是性空。这是对视事物具有自性观点的否定,对三世实有观点的否定,是对事物真实本质、本来面目、原本状态的论定,是一种无实体、无本原的本体论,是阐述事物的本相、本性的本体论。
   “本无”也即“自然”,如《道行般若经•泥犁品》说:“般若波罗蜜无所有。……人无所生。般若波罗蜜与人俱皆自然。”〔5 〕又说:“色之自然,故为色。……识之自然,故为识。”〔6 〕还说:“般若波罗蜜,于一切法悉皆自然。”〔7 〕这里的“自然”是指“无所有”、“无所生”,是没有任何造作、任何外界影响、以及人类主观认识作用的一种本然状态,这也就是“本无”。“色”、“识”、“人”乃至“般若波罗蜜”都是“自然”,一切事物都是“自然”,都是无生无有、空无自性,非世俗认识可及的自然存在。
   “无”和“自然”均取自于道家老庄的现成用语。《老子•四十章》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认为天下万物自有形体的天地而生,有形体的天地又生于无形体的道(“无”)。《老子•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个“自然”是指自然规律,自然而然,毫无做作的意思。《庄子•庚桑楚》也说:“万物出乎无有……而无有一无有。”“一”,统一,认为天下万物产生于“无有”,而“无有”又统一了无与有。《庄子•德充符》还说:“常因自然”,《庄子•应帝王》说:“顺物自然”。这都是在说一切要顺乎自然。此外,魏晋玄学家还鼓吹天地万物都“以无为本”,并用“自然”来说明本体。这一切都说明我国早期《般若》类经典的“本无”和“自然”的译文,确实是受到了道家、玄学家哲学的直接影响。
   应当说,道家的“无”、“自然”,与般若学的“性空”、“自性空”,在某种意义上确有其相通之处,即在本体论上都含有超越形体和顺乎自然的意蕴。然而我们还不能不看到,道家的“无”是一种自然无为的作用方式或原理,与般若学“无自性空”思想是有本质区别的。佛教用“本无”来表示“性空”,就容易使人望文生义,产生误解,引发出以“无”(空)为本原,进而主张“无”(空)是产生万物的本原的本体论思想。
  二、本无宗的本体思想及其被扬弃
   东晋时代,中国佛教学者纷纷就般若学的核心思想性空论,进行深入探讨,自由讲论,独立发挥,激烈争辩,最终形成了般若学的不同学派——六家七宗。关于六家七宗的名称、代表人物及基本思想,史载不详,当代有关学者的看法也相去颇远。据现有史料来看,“六家七宗”的名称最早见于南朝刘宋昙济的《六家七宗论》。该论已佚,然梁宝唱的《续法论》曾经提到此书并加以引用。唐元康《肇论疏》卷上云:”梁朝释宝唱作《续法论》一百六十卷云,宋庄严寺释昙济作《六家七宗论》。论有六家,分成七宗。第一本无宗,第二本无异宗,第三即色宗,第四识含宗,第五幻化宗,第六心无宗,第七缘会宗。本有六家,第一家分为二宗,故成七宗也。”〔8〕据此说,六家也即七宗。 六家七宗的形成是中国佛学走上综合创新和独立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表现。
   六家七宗中最有影响的是本无、即色和心无三家。僧肇在《不真空论》中所重点评论的也是这三家。〔9〕就三家比较而言, 本无派的思想影响最大,就本无派的本无宗和本无异宗比较而言,本无宗的思想影响更大,且最具本体论的意义。这里,我们要着重论述的就是本无宗的本体思想。
   本无宗的代表人物,究竟是释道安还是竺法汰,历来其说不一,我们倾向于认为释道安是本无宗的代表者。〔10〕道安(公元312 年〔11〕—385年)是东晋十六国时代著名的佛教学者和佛教领袖,长期致力于大乘佛教般若学的理论建设。史载道安曾撰有《本无论》,已佚,全文不可得知。现在就散见于《昙济传》中论及本无宗的片段引文,以及另外两书中直接引用的道安关于本无的论述,加以评介。
   《名僧传抄•昙济传》载:“(昙济)著《七宗论》,第一本无立宗曰:如来兴世,以本无弘(原作佛)教,故《方等》深经,皆备明五阴本无。本无之论,由来尚矣。何者?夫冥造之前,廓然而已。至于元气陶化,则群像禀形。形虽资化,权化之本,则出于自然。自然自尔,岂有造之者哉?由此而言,无在元化之先,空为众形之始,故称本无。非谓虚豁之中,能生万有也。夫人之所滞,滞在末(原作未)有,苟宅心本无,则斯累豁矣。夫崇本可以息末者,盖此之谓也。”〔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