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本无说的兴起与终结(2)
时间:2008-07-19 21:04来源: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第4期作者:方立天 点击:
南朝陈慧达《肇论疏》云:“第三解本无者,弥天释道安法师《本无论》云:‘明本无者,称如来兴世,以本无弘教,故《方等》深经,皆云五阴本无。本无之论,由来尚矣。’须得彼义,为是本无。明如来兴世,只以本化无物。若能苟解无本,即异想(原作思异)息矣。但不能悟诸法本来是无,所以名本无为真,末有为俗耳。”〔13〕
隋代吉藏《中观论疏》卷二末云:“一者释道安明本无义,谓无在万化之前,空为众形之始。夫人之所滞,滞在末(原作未)有,若宅(原作诧)心本无,则异想便息。……详此意,安公明本无者,一切诸法,本性空寂,故云本无。”〔14〕
上述三段引文,从内容、观点乃至文字都基本相同,甚至完全相同,似乎可以说是道安本无宗的基本思想。现在我们再来看看上述引文的思想要点:
(一)强调“本无”思想是从原始佛教到大乘佛教的基本教义,由来以久,源远流长,极为重要。
(二)着重从本体论和宇宙生成论的角度来论证和阐述本无论。认为宇宙于空无状态后,经由元气变化而形成万物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宇宙既无创造者,万物也非从虚空中产生。这是从两方面说明本无的涵义:一是追溯万物形成前的状态为廓然空无,是为本无;二是万物形成后的性状是“五阴本无”,“本性空寂”,是为本无。万物形成前的空无与形成后的空寂,是“本无”的密切相关的两层含义。
(三)认为修证的途径是崇本息末,也就是要宅心本无,悟解性空,息灭末有,消除异想。
从佛教般若学的哲学思维角度考察,上述引文所述道安的本无说还存在着以下一些令人困惑的问题:
宇宙万物冥造之前的廓然空无状态与元气陶化而生成万物,其间是如何连接与转化的?元气在廓然空无状态是否存在?
本无说为“无”在“万化之前”,“空”是“众形之始”,这里的“先”、“前”、“始”都是一种时间观念。“无”是相当于真如本体。这样说就等于肯定本体是在现象之前,现象是在本体之后了,进而还把“本无”与“末有”对举,视二者为真俗的差别。显然,这些说法是和般若学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的根本观点相矛盾的。
本无说还把中国道家的“无”与印度佛教的“空”等同起来,以为二者都在万象之先。实际上,如上面已经提过的,道家的无是指一种普遍的自然的或无为的原理、原则,而佛教的空,则是对万物自性的否定,是对万物本性、本质的判断,二者无论从立论的角度还是内容都是不同的。道安以中国的本原性本体“无”去理解甚至替代般若学本质性本体“空”,是不符合般若学性空学说的原义的,也是与般若学的思维方式相矛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