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历史 >> 印度佛教历史综论 >>

中国佛教本无说的兴起与终结(3)

分享到:

   僧肇在《不真空论》中对本无义提出过质疑和批评,说:“本无者,情尚于无多,触言以宾无。故非有,有即无;非无,无亦无。寻夫立文之本旨者,直以非有非真有,非无非真无耳,何必非有无此有,非无无彼无?此直好无之谈,岂谓顺通事实,即物之情哉?”〔15〕僧肇对本无义的批评虽是泛指,但其中也不乏对道安本无思想的批评。僧肇认为,本无宗以“非有”为无是对的,但以“非无”为无就错了。应当说“非无”是有,是假有。否定真有、真无是对的,否认假有、假无就不对了。本无宗人也讲非有非无,但把非有非无都归结为无,偏重于无,僧肇认为,这样偏重于无就难以理解事物的实在和把握事物的真相了。僧肇站在般若中观的立场,强调万物的真相是“非有非真有,非无非真无”,也就是强调既要看到“非有”,又要看到“非无”,不偏不倚,远离两边。重复地说,“非有”是“非真有”,是无(空),“非无”是“非真无”,是有(假有),也就是要同时兼融,不落无与有,空与假的哪一面。本无宗强调无而忽视有(假有),提倡“宅心本无”,而不是证悟“非有非无”中道实相,在僧肇看来,这种“好无之谈”是不合乎中道的,应当扬弃。经过僧肇这一番批评,本无说也就成为中国佛教哲学史上被翻过去的一页了。
   从中印哲学思想交流的视角来考察,本无宗的思想是中印两种世界观、两种思维方式相撞、交融的产物。道安综合印度佛教般若性空思想与中国道家一系,尤其是魏晋玄学贵无思想的理论,形成了自己的本无说。从思想实质来看,道安的本无论实是魏晋玄学贵无论的翻版。
   道安的“本无”本体论交织着宇宙生成论,认为万物生成前宇宙是廓然空无的状态,万物的生成是元气自然变化的结果。显然,这种思想不是来自印度佛教,而是中国《老子》“有生于无”以及汉代宇宙论的思想。如《淮南子•天文训》说:“道始于虚廓,虚廓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这散精为万物。”“专精”,纯一之气。“散精”,散漫之气。意思是,天地未产生前,是虚无空廓的状态,在虚廓中形成了“道”。有了“道”,虚廓乃生成宇宙(时间空间)。宇宙生成气,气有阴阳之分,阴阳纯一之气表现为春、夏、秋、冬四时;阴阳散漫之气则形成为万物。王充的《论衡•自然篇》中也说:“夫天覆于上,地偃于下,下气丞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矣。”还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十分明显,道安本无宗的宇宙生成论的运思理路、基本观点乃至所用概念术语基本上都是取自于《老子》和汉代的哲学著作。
   道安的以“无”为本原的本体论更与魏晋玄学极为相似。魏晋玄学家何晏、王弼继承并发展老庄思想,着力宣扬贵无论,史载“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为本。’”〔16〕这里的“以无为为本”,即“以无为本”,“以无为体”。王弼在《老子•四十章注》中也说:“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认为天地万物是有形有象的存在,而有形有象的万物得以产生,又是由于“无”这个根本。要保全有形有象的万物,就必须反回去守住这个根本“无”。这是强调“无”为宇宙万有的本原、本体,把《老子》“有生于无”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为“有以无为本”的思想了。所以,王弼还说:“夫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必生乎无形,由乎无名。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17〕“无形无名”是指“道”,也就是“无”。“宗”,根本、原则。这就是说,“无”是万物之所以生成、存在的根本或原则。王弼所讲的本末、体用关系,是形上与形下的关系。道安主张以无为本,以有为末,提倡“宅心本无”,实是贵无说的佛教版。道安是一位“内外群书,略皆遍睹”,〔18〕即具有深厚中国固有文化素养的佛教学者,处在先秦道家、魏晋玄学思想广为流传的文化氛围之中,这样理解、消化、表述般若学的“空”论是很自然的事。“以斯邦人庄、老教行,与《方等》经兼忘相似,故因风易行也。”〔19〕道安自己的这些话,也透露出当时中国佛教般若学沟通道家、玄学家学说的思想讯息。